CN
EN
邬东璠副教授在中国长城文化学术研讨会发表主旨演讲
2019.11-04

2019年10月31日,中国长城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八达岭长城脚下召开,100多位来自全国长城沿线的相关领导、研究机构负责人、著名长城专家学者及相关媒体,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长城保护及文旅融合发展为主题,开展了长城文化精神、建筑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四个专题研讨和三场分论坛。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文旅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主任邬东璠副教授,围绕长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表了题为“创新社会化服务,提升长城文化力——以山海关古城微更新为例”的主旨演讲,围绕“中心”作为高校科研机构,阐述了其在创新社会化服务和提升长城文化力方面所做的探索。

news191101.jpg

图1 邬东璠副教授进行主旨发言

邬东璠副教授认为,社会化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与社会自组织自服务相结合的一套系统。为了在实践中探索创新社会化服务的方式,“中心”将高校引入到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由高校牵头、政府支持,引领居民、商家和更多的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其中。高校在其中的直接作用,一方面是产教结合,另一方面是产研结合。

第一,产教结合,产学结合。“中心”发起了长城文化遗产廊道激活行动,把教学和学生实践的场景放到长城沿线的文旅发展场景中。在山海关的首站实践中,通过组织学生竞赛、建造工作营和国际联合设计课程,将年轻的学生力量引入到山海关古城的微更新场景,吸引了十余所高校、百余名师生参与其中,把学生的暑期实践、课程教学与长城文化的创意性实践结合起来。古城变成了教学的大课堂,学生和老师都在这个过程中和社会发展、文旅产业建立了直接的联系。

第二,产研结合与创新性转化。邬东璠副教授介绍了“中心”在长城信息化方面的探索,通过无人机技术对长城进行地形跟随摄影,再结合激光扫描与摄影测量技术,真实地还原长城外部和内部空间,把三维影像融合到地理空间信息系统中,以此作为研究分析的基础,为预防性修缮方案的制定、长城开放游览区的选择等提供综合决策支撑。同时,“中心”还基于这些基础数据进行了旅游产品转化的探索,在今年策划实施的“首届长城文化创意展”中,通过基础数据的转化形成“漫游古城”互动体验产品,游客面对大屏,通过摇杆操控,实现在古城中的“漫游”。

邬东璠副教授还提出,在提升长城文化力,亦即提升长城文化资源的转换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创意是关键、人才是核心。围绕人才的培育和引进,“中心”从培育聚力本土人才、招商引智两方面切入进行了实践探索。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众志成城,方显长城精神。”长城文旅的场景基础好,历史文化内涵丰富,但是需要有能力的人投入其中,兢兢业业地去做,由此,本地人才是首要的依托。“中心”今年在山海关组织的系列活动,正是激活、聚力本地人才的尝试。以“600年柴禾市市场摊位改造大学生竞赛”为例,邬东璠副教授介绍了通过组织高校师生和当地居民的互动,让当地的老人和商户参与到微更新活动的经验。此次活动还邀请了来自董耀会会长在秦皇岛发起的董耀会长城研学推广实验校的孩子们组成长城小小讲解员队伍,以及山海关、秦皇岛的多位非遗传承人参与到场景之中,既为非遗技艺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又为游客带来了文化内容的输入和体验。未来,还将与社区营造组织合作,推动当地居民组建社区导览队,“让更多山海关人能讲好山海关故事”。 

关于招商引智,邬东璠副教授提出:“我们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把长城的文旅发展场景变成一个文化传承创新的孵化器,起名叫‘长城文化力孵化器’。希望通过这个孵化器招商引智,吸引对长城有情怀的年轻人或者中小企业到这里注册公司,并去大量待激活的长城文化空间中创新业态、施展拳脚。我们正尝试在山海关做这样的探索,将和政府共同搭建平台,由政府出台政策,激励这种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这个孵化器并不是一个办公空间,而是一个多功能的长城文化共享空间,是一个长城爱好者之家——大家的‘家’。无论是专家学者、艺术家、摄影师、青年学生、当地老百姓,都可以到这里交流。这里将是智库中心、教学实践中心、艺术创意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研学课程中心、数字体验中心、社区营造中心。当地老百姓也可以在这里活动,接受长城文化的熏陶,提高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成为传播长城文化的本土‘大使’。”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83496
邮箱:jz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100084
© 2018 版权所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