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建筑学院规划系教师参加首届流域城乡空间规划研讨会“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和美好人居”
2019.12-23

2019年12月14日,首届流域城乡空间规划研讨会“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和美好人居”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召开,旨在响应国家战略需求,深化流域人地关系研究,为新时期规划提供更多的思路。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NSFC-DFG城镇化与地方性合作小组主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院所及相关部委等共60余家单位的近200人员参加本次会议。

news191237.jpg

图1 研讨会现场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规划系党安荣教授,梁思思副教授受邀参加会议。

清华大学党安荣教授做主题报告。报告首先阐述了流域人居环境的内涵,他基于吴良镛院士所创建的中国人居环境科学体系,表明人居环境科学是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人居环境涵盖居住系统、支撑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系统五大系统。因此,研究流域人居环境,应该首先从人的需求出发,在考虑人的衣食住行满足和文娱康养便捷的同时,还要考虑自然生态基底的承载能力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其最终目标是构建美好人居环境。针对黄河流域时空特征及其演变的研究方法,需注重时间与空间空多尺度方法的集成、自然与人文多维度方法的耦合、定性与定量大数据技术方法的运用,并针对黄土高原之上的黄河一级支流无定河流域,开展城镇空间格局的时空演变、长城沿线文化遗产监测、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等研究探索。流域人居环境研究的技术体系、方法体系、服务体系的构建与改进仍有待值得进一步思考。

news191238.jpg

图2 党安荣教授做主题报告

在随后的“人居环境”板块交流中,梁思思副教授提到,黄河流域空间规划研究是“美好国土,美好城乡,美丽人居,美丽家园”的重要空间承载之一,规划设计者一方面可从“治城理水,以水为底”为切入点,以流域生态为本底,理解并分析黄河“易淤易堵易徙”特征与人居空间选址、布局和演变的相互关联;另一方面可以依据“城水相生,蓝绿交织”的理念,将水系作为最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与城市规划设计策略相结合,在规划实践中营造城水交融的美好人居环境。

 news191239.jpg

图3 梁思思副教授在“人居环境”板块的交流

14日下午,就申请筹备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流域城乡空间学术委员会,各位筹备成员就相关的各项工作进行探讨,并表示:在学会的指导下,要充分体现流域空间独特性、个性化、多尺度的特点,跨学科的专家们相互启发,通过不同学科的思想碰撞,凝结创新的学术成果。

流域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空间媒介,是一类特殊的区域。水系成为联系区域城乡体系的核心要素之一,是流域城乡发展的重要依托。以“人-水-环境”为主体的复杂人地耦合系统,一直受到规划界、地理界的广泛关注。研究流域城乡空间规划,整体谋划新时代流域空间的开发保护格局,有利于推动实现流域的高质量发展、流域居民的高品质生活。顺应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需求,通过对长时序、关键时期和剧烈变化时期内的“人-地-水-城”体系的综合规划研究,可以充实规划学科研究的领域,推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设。面对流域城乡空间,为适应新时代下的空间规划形势,城乡规划学科将发挥其综合性和引领统筹作用,对流域城乡空间可持续发展进行整体考虑,通过多专业合作,推动对流域发展规律的认识,预测其发展趋势,更好地实现流域城乡发展的科学性。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83496
邮箱:jz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100084
© 2024 版权所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