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李兴钢:“空间环境交互设计研究与实践”
2021.05-23

    2021年4月22日,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师李兴钢的“空间环境交互设计研究与实践”学术讲座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举办。本次讲座是2021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开放式设计教学导师系列讲座的第四讲。该系列讲座由参与开放式教学的各位设计导师为学院师生分享自己的学术思想和创作理念,将持续整个学年。来自清华大学校内的师生以及线上数百名听众聆听了李兴钢老师的精彩演讲。

2.jpg

空间环境交互设计研究与实践·李兴钢

对讲座题目的简单解释:

一点技术,一点哲学,一点实践。

     引子

    库哈斯对建筑学的危机的论断:“若不去思考更急迫、更当下的新问题,建筑学不会持续到2050年。”

    现实性的条件产生了对应的建筑的标准。对人类生存条件即空间环境正在发生的巨变的无视,自闭系统内进行的工具化推进和自说自话,是学科危机的根源所在。

    对于建筑师的工作对象来说,人类的建成环境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当下的快速城镇化导致城乡建成环境产生了三大问题:生态-失态,技术-失序,自然-失衡

    对这样的问题如何做出建筑师的回应,是一直在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提出了“空间环境交互设计”的理念及路径。

    其后将“空间环境交互设计的理念及路径”分三个部分做具体解释:

第一部分:对应生态-失态问题

    针对城乡建成环境的“失态”问题,构建大型建筑场馆与城市空间和生态环境的交互设计理念和方法,创造当代城市和生态环境的新文化景观。

    一、大型建筑与城市空间“容纳性”交互设计。以“鸟巢”体育场和鸟巢文化中心为例,由构架生成可渗透的公共空间。在此过程中认识到空间、结构、形式一体化的理性设计框架。

3.jpg

自左向右依次为“鸟巢”(国家体育场)-张广源、鸟巢文化中心-孙海霆

    二、大型场馆与山林环境“生态性”交互设计。以冬奥延庆赛区中的国家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延庆冬奥村为例阐释场馆的几何构型与生态环保的交互,创造“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的新文化景观。

4.jpg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

    并系统性地推进对复杂山地条件下的场馆综合设计方法和技术体系的科研工作。

5.jpg

复杂山地条件下雪上场馆综合设计方法和技术体系-雪车雪橇赛道的“地形气候保护系统”-李兴钢工作室提供

第二部分:对应技术-失序问题

      针对城乡建成环境的“失序”问题,提出建筑与空间环境的“技术性”交互设计暨工程建筑学的理念和方法。

    何谓工程建筑学,空间-技术-形态三位一体。即以工程引导意匠,来约束随意的建筑形式追求,实现“技术性”的理性创新,导向“有序”目标。

    以海南国际会展中心、天大新校区综合体育馆两个实例对建筑与结构建造技术交互的设计实践进行阐释。

6.jpg

海南国际会展中心室内-张广源

    以威海hiland名座和中国驻西班牙大使馆两个实例对建筑与环境调控技术交互的设计实践进行阐释。

    1621844099(1).jpg

威海“Hiland·名座”-李宁

7.jpg

中国驻西班牙大使馆办公楼改造

    以北京朝阳区垃圾焚烧发电中心为例对建筑与基础设施工艺交互的设计实践进行阐释。

8.jpg

北京朝阳区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焚烧中心

    以昌平线西二旗轻轨站为例对建筑与交通工艺交互的设计实践进行阐释。

9.jpg

北京地铁昌平线西二旗站夜景鸟瞰

    以冬奥会智能雪车雪橇赛道与竞技训练关键技术研究为例对建筑与体育工艺交互的科研工作进行阐释。

10.jpg

智能雪车雪橇赛道与竞技训练关键技术研究

第三部分:对应自然-失衡问题

    针对城乡建成环境的“失衡”问题,提出建筑与空间环境的“文化性”交互设计暨“胜景几何”的理念和方法。

    胜景几何是将建筑学与工程学、人文地理学、风景园林学、环境心理学交叉而成的设计理论,其中含有对哲学方面内容的思考。意图将“自然”纳入到建筑的本体,建立一种“现实理想空间营造范式”。此范式可以归纳为五要素、五策略、十模式。

    以元上都遗址博物馆、元上都遗址工作站、绩溪博物馆、楼纳露营基地服务中心为例对建筑与原生自然环境交互的设计实践进行阐释。

11.jpg

元上都遗址博物馆鸟瞰

12.jpg

元上都遗址工作站

13.jpg

绩溪博物馆屋顶鸟瞰

    以首钢工舍、大院胡同28号改造、唐山第三空间为例对建筑与文明自然环境交互的设计实践进行阐释。

15.jpg

大院胡同28号院改造

14.jpg

首钢工舍智选假日酒店

16.jpg

唐山“第三空间”

总结


以建筑的实践、科研、出版、展览、教学的多种工作方式,来应对建筑学面临的危机,构建一种空间环境交互建筑学,服务于人类生存环境之未来。


在讲座后的交流环节,现场师生、线上听众与李兴钢老师热情互动。线上、线下听众们分别就诸如“本科建筑教育中设计训练的侧重”、“BIM和参数化设计与建筑设计及其可能的技术替代”等问题请教了李兴钢老师,并和李兴钢老师进行了讨论。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83496
邮箱:jz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100084
© 2024 版权所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