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中国式现代化与首都区域空间规划研究:特大城市地区2049空间战略系列论坛之六”在清华大学召开
2023.11-10

2023年9月9日,“中国式现代化与首都区域空间规划研究:特大城市地区2049空间战略系列论坛之六”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召开。本次论坛由首都区域空间规划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和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主办。会议邀请13位报告人,共同回顾京津冀地区在产业、生态、交通、人居建设等领域取得的进展,展望京津冀地区未来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河北省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等相关机构近5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af5636fbbc444154100eef9d6e125394.jpg
论坛会场


开幕式由实验室副主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武廷海教授主持。武廷海教授简要介绍了首都区域空间规划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情况,以及本次会议的主题,通过汇聚国家部委、京津冀三地部门和专家学者的智慧,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


论坛第一版块



首都区域空间规划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副教授赵亮代表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副所长吴唯佳教授进行了题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清华大学京津冀城乡空间规划研究》的报告。报告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进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年—1998年,改革开放背景下的京津冀区域协作探索阶段,以稳定首都人民群众生活、发展首都经济为重要目标;第二阶段为1998年—2008年,全球化驱动下京津冀区域协调的规划合作阶段,清华大学在吴良镛院士带领下于2002年发表《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一期报告)》,提出京津共建世界城市等理念;于2006年发表《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二期报告)》,并开展“北京2049”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第三阶段为2008年—2014年,后奥运及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京津冀转型驱动的区域协调阶段,清华大学于2013年发表《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三期报告)》,提出疏解新增的首都功能及推动“四网融合”等战略构想。第四阶段为2014年以来,京津冀发展进入国家战略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2·26”重要讲话明确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的地位,2015年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强调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京津冀协同发展步入新时代。


2f49bb5acaf92bfcc09c5cb93f2f34b5.jpg

赵亮

实验室主任助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副教授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高国力系统梳理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若干成效与下一步关注问题。指出九年来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主要取得了四个方面的成效:区域交通出行条件明显改善,三地之间路网连通性、出行便捷程度大幅提升;生态联防联治取得明显成效,雾霾、沙尘暴等严重污染天气显著减少;产业协作取得一定进展,产业链上中下游之间关联配套不断加强;京津冀科研、教育、文化等相关方面交流共享蔚然成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逐步提高。下一步持续平稳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重点关注四个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健全完善京津冀梯度合理、层次鲜明的城镇体系,重点培育京津周边的特大城市;逐步增强河北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能力,部分河北城市应完善自身配套条件为京津产业转移提供良好支撑;关注京津冀生态敏感和脆弱地区,开展生态保护补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方面的机制探索;关注极端天气频发的总体趋势,加强北京和天津作为超大城市的“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建设和功能完善与升级。


8a7d3c0a586334cbae40e51609ff22f4.jpg

高国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副局长苗泽进行了题为《促进京津冀协同布局的有关思考》的报告。报告回顾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取得的重大进展,梳理了京津冀国土空间开发保护面临的问题,包括津冀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能力有待加强,区域发展不充分不平衡,水资源安全和区域生态安全、耕地保护等面临较大压力,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均衡、空间品质和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升等问题,以及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频发、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化等风险挑战。提出统筹谋划区域空间布局,支撑建设世界一流城市群;注重安全绿色发展,严格保护粮食安全、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城乡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挖掘京津冀人文景观等特色资源的优势;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合理规划人口与产业规模,实现高效有序开发;创新空间协同治理机制,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和节点城市比较优势,注重陆海统筹、城乡融合,完善区域空间协同政策制度,统筹推动规划实施与管理。


7ffac290acc9ca16eda64ec77d3f9d55.jpg

苗泽

自然资源部空间规划局副局长


讨论环节,实验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一级巡视员施卫良介绍了京津冀地区九年来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人员交流、对口支援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强调了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的战略意义,同时指出应关注区域产业吸引力下降现象,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交流。



ff991af3b11a063d20f7b229108ceced.jpg

施卫良

实验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一级巡视员


论坛第二版块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市京津冀协同办副主任周浩介绍了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的建设概况。指出首都都市圈的三个圈层彼此既有功能侧重又相互融合:半径为50公里的环京通勤圈以带动北京城市南部地区发展、提升北京综合承载能力为主要目标;半径为100公里的功能圈包含雄安新区与天津主城区,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半径为150公里的产业圈包括唐山、张家口、承德、保定等节点城市,初步形成了与北京联系紧密的产业配套格局。当前,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同时仍面临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区域制度性约束较多、各区域间发展差距较大等挑战,未来应全面梳理区域城镇体系,使空间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紧密衔接,将现代化首都都市圈进一步纳入相关规划编制工作,推动各类优质资源在区域内合理布局。



8c55555220c2557a8b7b05a044884cda.jpg

周浩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市京津冀协同办副主任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总工程师蒋洪强研究员就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未来建议作了报告。报告指出,目前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已取得一定积极进展与成效:生态环境保护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京津冀地区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雄安新区和北京副中心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加强,“绿色办奥运”得到国际高度赞赏。指出京津冀地区仍是全国生态环境与发展矛盾最为尖锐的区域之一,未来应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人为本,分区施策”“协同治理,一体保护”“先行先试,示范引领”为基本原则进行环境保护中长期规划,以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统筹水气土海环境治理、保障生态环境风险安全、协同城乡环境治理、协同治理体系现代化、统筹谋划重大工程和相关实施保障为主要任务。



3160fcaa532d7ba94cf39eb218d612ba.jpg

蒋洪强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总工程师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区域规划所副所长张宇进行了题为《首都都市圈跨界通勤特征成因与思考》的报告。报告阐释了首都都市圈与通勤圈的概念,借助大数据,使用居住地分布核密度、通勤率及等时圈划定等方法界定了首都通勤圈的空间范围,并与纽约、东京、伦敦、巴黎等国际城市的通勤圈进行了尺度与规模的对比。同时,基于大数据分析了首都通勤圈的跨界通勤规模与进出比、通勤方式与通勤效率及通勤主体人群的特征,剖析了跨界通勤背后的职住总量与分布及住房市场布局等主要影响因素与跨界通勤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首都通勤圈的尺度、规模、布局、结构与群体等五个要素的当前状态进行了判断并对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2d16bc4baa1400cb95e365e66adeb41b.jpg

张宇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区域规划所副所长


讨论环节,实验室专家委员会委员、宁夏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原副院长王忠静教授回顾了对2010年以来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发展历程,强调了水利建设与特大城市协同发展的重要性,提出应进一步发挥再生水在区域生态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优化流域水资源管理机制。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工程师、廊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和朝东指出区域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大幅减少了区域通勤时耗,区域轨道交通枢纽节点周边应加强就业岗位供给,提升枢纽节点对环京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b5e3a6f1c22fa3f29a6d94f9999a7058.jpg

王忠静

实验室专家委员会委员,宁夏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原副院长



d5fd033ad029407daaa2bd8be65594be.jpg


和朝东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工程师,廊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挂职)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科研机构管理处处长倪文龙介绍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概况。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是北京市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共有455家,已取得一批重大研究成果,集聚和培养了一批高水平创新人才,转化落地了一批重点成果和项目。肯定了首都区域空间规划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近年来取得的积极成效,认为首都区域空间规划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已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智库,在优化提升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未来城市规划技术前沿等方面形成了丰富的工作成果;后续发展建设过程中应坚持目标导向、突出使命担当,继续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持续优化完善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制度,进一步推动成果落地见效,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d6c4adc52a26d15a306ccb4f430deb61.jpg



倪文龙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科研机构管理处处长


论坛第三版块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成员、总规划师,实验室副主任石晓冬进行了题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的初步考虑》的报告。报告介绍了首都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的缘起和内涵,从学理视角探讨了首都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编制的必要性,提出应当综合要素联系的紧密、空间距离的远近和首都都市圈的特殊性等因素确定首都都市圈的空间范围。并从双核结构、城镇体系、轴向发展、要素联系、疏解承接、跨界通勤、协同机制七个方面介绍了首都都市圈的发展现状与问题短板。最后,指出编制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应当发挥三地协同效能、理顺四大战略关系、聚焦九大关键问题。




ca661ae95b81f06618c9cad1cd3df92e.jpg


石晓冬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成员、总规划师,实验室副主任


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体规划管理处处长孔继伟回顾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天津在非首都功能承接、京津发展轴带建设、天津港功能布局优化、区域生态环境改善、海岸线保护利用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以及进一步发挥京津双核引领作用、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提升资源环境保护力度等方面面临的挑战。指出应聚焦京津“双城记”,加强双城产业功能协同布局、推动三地陆海空三港联动、强化自然资源保护协作、推进安全韧性城市体系建设、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fedd38be6c513724c24c8a544d99665b.jpg


孔继伟

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体规划管理处处长


河北省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研究中心主任赵勇从基本特征、协同成效、存在问题、有关建议四个方面介绍了河北省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聚焦交界地区规划协调、共建首都都市圈发展格局等工作中取得的成效。指出河北与京津冀交界地区具有自然地理地貌特征差距大、各圈层经济产业廊道空间特点日益凸显、跨界通勤联系显著增强等特点。近年来,河北省联合京津两地,在规划体系建设、交通、生态、产业等领域协同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同时仍面对着区域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县城发育不足、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有待提升、大城市功能品质不高且中小城市实力不强等问题。报告提出,未来要进一步加强京津冀区域国土空间的协同和战略引领,推动三地联合开展首都都市圈空间规划研究,同时统筹推进沿海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和陆海一体化发展,持续优化交通及产业等重点领域的一体化空间布局。




52f54b16b31db5bee837c0f0fe6c7d2b.jpg


赵勇

河北省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研究中心主任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于涛方进行了题为《京津冀协同回顾与展望:集聚与匹配》的报告。报告提出京津冀协同战略是应对全球发展范式转型、国家发展模式和理念转型的一项关键国家战略举措和行动。集聚、密度、距离、去分割成为京津冀区域新的发展逻辑,传统发展所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失配、错配问题与重塑首都地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再配议题相互交织。从集聚与匹配角度,回顾了过去近十年区域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面向未来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指出一方面是厚积后的薄发,另一方面是协同发展进入深化阶段,首都核心区老龄化加剧、区域洪涝灾害等公共议题和问题的解决既需要强化多部门协同的制度,更需要健全市场协同的机制。




75d7ba51df9ccef7b74fa2ffa706cd7c.jpg


于涛方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副中心规划所副所长李秀伟指出,“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进入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亟需在交通、生态、产业等重点领域实现新突破。生态绿带位于通州区与廊坊北三县交界地区,是连接首都北部山体和南部平原的重要生态廊道、副中心和北三县两地的生态脊梁,承担着落实中央协同发展战略要求,破解当前生态协同困局,重塑空间发展秩序的重要空间使命。立足“规划范围跨行政辖区+大尺度非建设空间要素”的本底特征,按照“统筹兼顾贴边管控与生态一体,协调应对要素冲突与游憩需求,巩固强化跨界联系与设施共享,重点突出规划引领与实施支撑”的规划思路,探索了在多元复杂的交界地区构建“地块尺度的一张蓝图”,确保规划坐标对得上、矢量数据对得上,实现规划目标整合、生态缝合、景观融合、交通互联互通、设施共建共享、空间共管共控与实施互促共进的跨界协同目标,推动京冀生态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


2e5c680e9204638758e880e6b3739460.jpg

李秀伟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副中心规划所副所长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副主任、长聘副教授黄鹤进行了题为《基于多源数据的空间资源供给与利用评价的初步探索——以北京为例》的报告,介绍了面对京津冀地区高质量发展需求,近期与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合作开展的城市空间资源供给和利用的精细化评价研究工作。该项工作以规划审批数据为基础,结合多源数据建立了时空维度的“空间供给—空间资产—空间利用”的活跃度评价体系,运用至北京343个街乡镇的空间画像。在此基础上,采用指标网络融合算法,初步探索了空间资源、空间资产、空间利用等关键指标间关联作用的分析框架搭建与网络化结构特征识别。该项工作拟通过数据的持续积累和模型优化,认知特征,识别机制,为引导城市空间资源投放进行探索。




e1cbacf6ad89b04733e09bab11966a67.jpg


黄鹤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副主任、长聘副教授


讨论环节,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总体规划处处长冯雅薇认为,首都都市圈规划应基于当前亟待破解的现实问题,从培育多层级城镇体系、提高区域人口活力、增强安全韧性能力、提升跨界基础设施利用效率等方面提出具体解决方案。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沈瑾指出,陆海统筹发展增长极的培育、沿海空间的协同开发利用是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方向,需依托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进一步促进相关规划的有效衔接和空间落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黄晓春针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基于“三区三线”进行更大范围内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梳理,二是完善区域城镇体系、加强对“中间层”城市的培育,三是促进重点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加快构建跨区域的产业链集群。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室主任杨明基于京津冀三地的联合调研,提出进一步实现区域要素对流、三地信息对称和政策有效衔接是当前京津冀协同需解决的三个现实问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院长杜立群指出,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产业和人口的转移应基于深入的调研,空间规划应进一步从需求侧考虑要素供给问题。河北省国土空间规划协会会长邢天河认为,区域生态环境联防共治、临空区域协调发展和基础设施联通等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




3277bb1555d4ca7e6224910b748b3a67.jpg


冯雅薇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总体规划处处长



b47dc27515c703aa2b3af4ba85ada1d2.jpg

沈瑾

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




de7a8be6bfe46c221c33f2fef9967865.jpg


黄晓春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



1d376e0108767feca5a0f08d82ad71ee.jpg


杨明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室主任



be6bbe408766ec16fb9248732c030522.jpg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院长杜立群、河北省国土空间规划协会会长邢天河在线上发言


最后,实验室副主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武廷海对论坛进行了总结,并结合论坛发言对实验室未来工作进行了展望。




615e894023b3bf75e8bc46a88bebf630.jpg

武廷海

实验室副主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


本次论坛是实验室举办的“特大城市地区2049空间战略”的第六次论坛。第一次论坛“特大城市地区远景规划(2049)暨国际大都市演化和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模式及经验研讨会”于2017年7月1日在清华大学举办,第二次论坛“空间规划体系变革与学科发展”于2018年7月8日举办,第三次论坛“人居环境高品质转型发展”于2019年9月28日举办,第四次论坛“人居环境高质量治理”于2020年12月19日举办,第五次论坛“创新绿色共享的美好人居”于2021年12月25日举办。




文字:王吉力  邝哲嬉  郑舒文

照片:王   斌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83496
邮箱:jz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100084
© 2024 版权所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