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7日下午,《城乡社会综合调查研究》课程将课堂开进了基层社区,课程负责人刘佳燕副教授带领助教研究生和20余名本科生同学前往清河街道安宁里社区组织并参与气候友好社区工作坊。工作坊由北规弘都院、首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联合课题组共同举办,获得清河街道办事处、安宁里社区居委会和街道责任规划师的大力支持,旨在通过专业讲座和互动活动,提升居民对气候变化、气象灾害的认知与防范能力,孵化社区气候变化应对行动。本次活动是北京地区首批引入居民参与气候变化议题的工作坊之一,吸引了近30位社区居民、社工、物业和辖区单位工作人员的踊跃参与。议题背景
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极端天气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提升城市社区居民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有助于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灾害损失,良好的居民日常生活习惯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
活动内容
以“我们如何应对气象灾害”这个问题开场,主持人从气象灾害原理、主要类型及影响、应对方式几方面向居民介绍了气候变化、气象灾害相关的知识,强调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关键点: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来减缓气候变化,以做好防灾减灾准备、灾害中自救互救来适应气候变化。参与人员自发结成六个小组,并为自己的小组取了朗朗上口的名字,如春雨晴天、幸福安宁家园、快乐健康小组、烈日炎炎小组等。同学作为小组引导员和记录员,组织各组成员围绕“在本社区内发生过气象灾害及其产生的影响”这一主题展开积极讨论,引导大家分享各自关于社区极端天气的经历、见解与策略,并将社区脆弱人群所在位置、灾害风险点位、潜在风险形式等标注在社区地图上。讨论结束后,各组踊跃上台,分享小组讨论的内容总结、气象灾害经历和社区风险点位,并提出气候友好行动倡议。最后,同学们协助参与人员填写关于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调研问卷,并为居民送上课题组精心设计的气候锦囊西红柿种子票和解暑清凉贴。工作坊结束后,同学们对工作坊上居民反映的问题在空间上进行落位,并通过拍照等方式记录下来,为社区后续的提升策略与改善措施提供参考。
学生感想
作为一名城乡规划的学生,我不仅学到了许多关于气候变化对社区影响的知识,还深刻体会到了居民参与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性。在工作坊中,与社区居民的交流让我了解了他们对环境保护的热情和担忧,这种直接的互动激发了我对未来工作的更多思考和灵感。居民们提出的实际问题和建议,使我更加明确了未来在规划设计中要注重社区需求的方向。特别是在讨论如何通过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改善社区环境时,我感受到了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结合的力量。在此次活动中,我有幸与来自社区各界的居民们一同参与,共同探讨如何让安宁里社区变得更加气候友好。我认为这次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责任规划师的讲解和现场的分组互动更让我们切身认识到气候变化的紧迫性与重要性。首先是感受到小区居民的热情配合,本以为这次活动会进行比较困难,但没想到小区居民对于气候问题也是十分关注的。我采访的那位年纪比较大的阿姨,虽然她有点老花眼,看不清问卷的字,但她也十分配合,并对各个问题提出相关意见。很多意见其实都具备实用性、可行性,比如居委会加大宣传力度,让小区居民知道小区里应急避难场地的具体位置。这次课程进一步提高了我问卷调查的经验,也更让我清楚居民所在意的一些问题。工作坊活动聚集了社区居民与老师同学们,大家齐聚一室,共同探讨气候变化的挑战与应对策略。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坐下来与社区居民们展开讨论。我深刻意识到,在气象灾害方面,更有生活经验的社区居民们往往有更深的体悟,比起同学们较为“书面”的看法,居民们提出的建议普遍更加“务实”。关于社区在气象灾害中的隐患,亲自居住了数年的居民们的认识,远比我们的调研所得要深入而精确的多。本次气候工作坊是我第一次走进社区和这么多居民针对规划领域的具体问题展开面对面的交流。现场气氛和天气一样热火朝天,让我感受到了居民参与社区议题的热情。老年居民更关心的是小区内各处的安全隐患及管理问题,过程中偶尔会有些“跑题”的发言。总而言之,这场工作坊对我们规划大二年级的学生认识社区、认识社会非常有帮助。“气候锦囊”社区工作坊将全球气候变化这个宏大的话题与社区居民的切身生活联系起来,居民们在学习气候变化知识的同时,也在讨论互动中为社区安全管理建言献策,我感受到了社区居民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也看到了在社区层面开展宏大议题交流讨论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