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疫情期间科研攻关成果
2020.04-30

清华大学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8年获批建设、2012年通过验收,2018年通过教育部评估。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49人,其中教授/教高21人、国家人才计划27人次。实验室致力于构建国际领先的人居环境科学科研平台和绿色建筑创新中心。

新冠疫情发生后,实验室积极响应中国工程院的各种应急咨询,针对新冠肺炎疫情一线抗疫和复工复产涉及的建筑使用、环境安全和健康高效等关键问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攻关,完成了室内环境安全健康监测预警系统研发与部署、大型公共建筑改建方舱医院后的空间性能评估及行为反馈研究、复工期间地铁和车厢环境实测及安全运维措施研究,为一线防疫与复工复产提供了有力支持。相关研究成果正在复工复产期间的封闭空间中推广,同时实验室正在积极协助有关单位开展国际医院援建的设计优化和环境安全健康监测预警的技术支撑工作。

1.jpg

室内环境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在金银潭医院内的应用

一、医院室内环境安全健康监测预警系统研发

林波荣教授和刘荔副教授团队针对防疫定点医院病人密度大、因紧急改造导致的通风系统不完善等问题,研制了医院室内环境安全与健康实时监测预警系统。该系统利用室内空气环境参数间接表征新冠诊疗环境承载力,识别危险区域,优化通风净化措施,辅助远程运维,并构建了病毒传播途径溯源基础数据库。从1月29日起,陆续完成了北京某定点医院及武汉火神山、雷神山、金银潭等重症医院和包括大花山运动中心等方舱医院的室内环境安全与健康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的部署工作(累计完成194套设备系统),协助设计建造单位完成近10家方舱医院通风净化系统的设计优化评估工作,帮助前方医护人员识别和排除了十余次高危区域,为一线医护人员的安全健康提供了科技支撑,显著降低了感染交叉压力。

二、方舱医院空间使用性能后评估研究

庄惟敏院士团队针对大型公共建筑改建方舱医院的建设工期短、空间规划能否满足使用需求等问题,开展了方舱医院空间使用性能后评估研究。庄惟敏院士在建筑学专业核心期刊《建筑学报》(2020年第3-4期)发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数据战略》一文,提出“面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需要提供随时可以提取的可用数据库,包括各类公共建筑策划数据库的后评估数据库,并且要从系统关联性角度,将其发展建设为人居环境的重要数据资源”。方舱医院使用后评估将纳入公共建筑策划与后评估数据库重要专项研究,并基于此对公共健康导向的基础设施及建筑设计标准建设提出反馈建议。

梁思思副教授在对武汉16个方舱医院进行空间特征分析基础上,结合方舱医院改建技术标准,对典型方舱医院实际使用和患者需求的评估问题进行设定,并收集了近百份调查问卷及数个深度访谈,对患者需求和心理评价进行群画像勾勒。评估内容包括改造布局变化、流线比较分析、空间心理感受、使用过程评价、功能空间满意度等,并提出了大型公共建筑改建方舱医院的相关设计反馈建议。

2.jpg

武汉方舱医院空间使用与患者需求评估

黄蔚欣副教授在视频数据基础上,对方舱医院内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行为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患者活动强度与空间的开放程度正相关,公共设施对其活动也会产生显著影响。研究还发现患者更愿意在远离生活服务设施、流动性弱的空间进行社交活动。此外,通过对医护人员行为轨迹的分析,提出方舱医院内医护人员出诊距离不宜超过40米的建议。

3.jpg

方舱医院内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行为模式分析

三、复工期地铁站台及车厢安全防疫策略研究

李晓锋副教授和林波荣教授团队针对复工期间地铁等交通工具的安全防疫问题开展了环境安全健康监测和复工措施的研究。通过新冠病毒空气传播模型和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地铁车厢环境现场实测,提出了地铁和车厢里合理的载客量控制,并为北京市地铁高效安全的复工复产提供了政策措施建议。此外,团队还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无锡、杭州、南京、重庆等大中型城市的地铁开展了站台、车厢的通风效果实测,给出了相应的地铁站台、地铁车厢安全运维的关键措施。

4.jpg

北上广地铁晚高峰时段CO2浓度和人流量实测


本文转载自清华大学官方网站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83496
邮箱:jz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100084
© 2024 版权所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