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山东文登站(简称“山东文登站”)落成仪式暨“清华学子山东行”总结交流会在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镇举行。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刘天东,威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闫剑波,威海团市委书记许宏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张悦及清华大学校友师生代表等100余人齐聚大水泊镇参加仪式。文登区区委书记张宏璞主持仪式。
陈旭致辞
陈旭在致辞中表示,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山东文登站的落成是学校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行动,也是主动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山东文登站是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第一批签约站点,是建成投入使用的第四个工作站。这个工作站全部由清华师生团队负责设计,由当地政府出资建设,共同推进村落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希望广大师生通过工作站的建设和运行积极开展相关活动,在革命老区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加深对文登的认识和了解,立足百姓需求,与当地干部群众积极配合,助力文登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
刘天东致辞
刘天东在致辞中表示,山东团省委高度重视山东文登站的建设工作与“清华学子山东行”活动的开展情况,调动各地团组织支持实践支队深入齐鲁大地基层一线,了解山东省情社情民情。未来将持续性、制度化开展“清华学子山东行”等活动,促使更多清华学子感知山东、热爱山东,进而选择到山东干事创业、成就梦想。
闫剑波致辞
闫剑波在致辞中表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设到文登区大水泊镇,有助于提升威海市乡村振兴工作。威海市将持续加强对工作站建设和长期运营的支持,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空间和更多的实习题目,深化校地合作,探索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张悦发言
张悦在发言中谈到,山东文登站作为首批签约站点,从概念设想到建成落地,离不开学校党委和各部处、地方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关心乡村发展人士的关心和大力支持。建筑学院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师生投身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探索校地合作、联合育人、服务社会的长效机制。
陈旭、刘天东、张悦和闫剑波(从左至右)共同为山东文登站揭牌
陈旭、刘天东、张悦和闫剑波共同为山东文登站揭牌,标志着山东文登站正式进入运营阶段。未来将联动校内各院系部门、师生校友、专家学者、在地高校、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资源,构建全方位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服务清单。
揭牌仪式上,清华大学党办校办主任丛振涛、威海团市委书记许宏妮与文登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军为山东文登站校友站长、威海紫光实验学校校长李凌己,校方站长、建筑学院2020级博士生张姝铭,地方站长、威海设计谷创始人李久太三方站长颁发聘书。招生办公室主任余潇潇,工业工程系副系主任、山东招生组组长李乐飞向山东文登站捐赠“折桂笔记”。继续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文雪向文登区副区长岳欣茹授牌“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山东威海文登远程教学站”。山东文登站主设计师,建筑学院2018级博士生黄杰获得了由大水泊镇颁发的“荣誉村民”证。
支队成员分享
在“清华学子山东行”的论坛分享中,张姝铭介绍了山东文登站的建设过程。自签约以来先后有清华大学、苏州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49名队员参与其中。在过去的实践中,支队同学完成了工作站建设、村庄规划设计与构想、街道改造设计方案、分类垃圾桶设计、村碑改造及村庄LOGO设计、特色农产品包装设计、文创产品设计等多项工作,切实为当地乡村发展作出贡献。地方校友也积极贡献力量,由李久太、李凌己等组成首席专家团队,在大水泊镇提出“耕读小镇”计划,通过高端人才引进与城乡平台搭建激活现有乡村资源。
“清华学子山东行-石岛核新”支队、“清华学子山东行-寻梦启源”支队在实践汇报中说到,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学们取得了很大的收获,对山东团省委、各地团市委的指导与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支队走访了石岛湾核电站、山东省新升热电厂、郑路国投风电站等单位,深切认识到核心技术研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山东是全体支队同学的故乡,在经历这次实践后,大家更加坚定了建设家乡、繁荣家乡的决心。
与会人员合影
会后,陈旭一行参观了威海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深入了解了文登区大水泊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探索实践。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山东文登站坐落于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镇,由村庄内部的闲置粮仓改造而成,主设计师为建筑学院2018级博士生黄杰。工作站在屋顶上延续原有的屋脊形象,并嵌入大小庭院,引入阳光与景观,让建筑与自然紧密结合。功能上则主要分为北侧的公共版块、中部工作版块以及南侧生活版块三大功能区。
山东文登站建成前后对比
山东文登站室内效果
山东文登站院落效果
未来,清华大学将更好地建设与依托乡村振兴工作站,打造人才培养、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的实践平台,形成良好的校地合作关系,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同学们投身于家乡与祖国乡村振兴的事业中来,助力乡村,践行使命。
本文转载自“清华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