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2021年全国高等院校浙东古运河(上虞段)概念设计竞赛”公布了最终获奖名单,由我院研究生梁印龙、刘依明、向鹏天、杜一凡、蒋卓君、胡立组成的学生团队,凭借作品《古运复兴·古驿新生》在国内外诸多高校团队的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获得地块二“古运河沿岸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一等奖。
“古运复兴·古驿新生”—基于“3L”策略的浙东古运河(上虞段)概念设计图纸1
“古运复兴·古驿新生”—基于“3L”策略的浙东古运河(上虞段)概念设计图纸2
- 竞赛简介 -
2014年申遗成功以来,大运河成为国家推进文化复兴战略的重要载体,全国各地掀起了大运河文化复兴的建设热潮。立足新阶段,如何发掘大运河历史文化价值,重塑文化认同感,贯彻文化复兴新理念、构建新格局,对于推动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3月,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共同指导、绍兴市上虞区东关街道主办的“浙东古运河(上虞段)概念设计竞赛”正式启动。竞赛围绕古运河遗址公园、古运河沿岸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和“荷花荡”生态湿地公园设计三个选题开展。此次竞赛共计收到来自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海内外90个参赛队伍的102个设计方案,经过竞赛组委会专家组两轮盲审,共评选出18个优秀方案进入最终现场汇报评审。
- 作品解读 -
(一)设计理念
基于场地“水脉、文脉、场脉时空错位”的核心症结,我们提出“三脉融合”的规划理念,以运河聚落为容器,通过“3L”的场脉设计手法,将本地多元文化植入到运河聚落中,催化古运河文化复兴。
水脉:“银东关”是历史上东关依托大运河发展的鼎盛时期,由此形成了“双运抱岛、内商外运、外联内达”的城镇聚落格局,这不仅是大运河文化留给东关的宝贵财富,更是大运河文化深深植根于东关留下的聚落基因。
文脉:东关的运河相关物质遗存虽不多,但因运河而发育形成的文化多元丰富。以运河为纽带,孕育了求是文化、黄酒文化、红色文化、唐诗文化、聚落文化、工商文化等,形成了“运河+”的东关文化体系。
场脉:依托Triple“L”(LOHAS/LINK/LOOP)设计理念,建立文化内涵与运河的联系,以“LOHAS”乐活为文化功能活化原则,创新文化新功能;沿着运河通过绿道串联各类文化新功能,并挖掘东关运河历史的重要历史记忆碎片,形成时空串联;拓展各类主题文化与运河周边住区、居民的互动,打造多元文化的特色小径,拓展运河横向影响力和渗透力。
(二)规划结构
设计方案的总体规划结构为“一环十二片十二景”。
(1)“一环”为依托现有运河、修复街河等共同形成的“中”字形运河水环,街河形成体现银东关传统风貌的特色商业带,现有运河提升景观形成江南水乡运河风貌景观带;
(2)“十二片”为沿运河两岸形成十二大发展片区,包括6个主题居住片区、运河文创片区、东关教育片区、游客接待与综合商业片区、街河特色商业片区、女儿红黄酒文化片区和生态田园片区;
(3)“十二景”为结合东关古运河多元文化和历史记忆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十二处核心景点,包括关西桥驿、运东文创、求是故里、红色祥庵、东关古韵、银市东关、天华观运、镇东水口、黄酒胜地、大运之野、古越重镇和陆游观月。
规划设计整体结构图
(三)空间塑造
复原街河部分段落,复建镇东桥等历史元素,打造集运河考古参观、文化展示、老字号商业购物、水上集市、银东关等于一体的沉浸式商业街。景观营造上,增加了城市竖向上的空间丰富度,最深达3米的高度,从最西侧的坡道缓慢下降,探寻古运河的历史面貌。沿街河的不同横截面表达出对城市空间的思考,通过商业建筑物、景观平台、种植池、水池和台阶的相互关系,塑造迥异的空间氛围。此外,沿着运河,将六大主题文化功能、旅游服务功能、小微功能与文创构筑物等活化植入,提升区域活力,通过慢行道下穿桥梁、底层架空、骑楼、柱廊、局部放大的滨河广场形成连续的慢性空间,打通重要视线廊道和功能轴线,增强运河与周边片区的联系。
方案设计鸟瞰图
供稿:刘依明、梁印龙
供图:梁印龙、刘依明、向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