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从古典中国到当代乡村:第五届建筑人类学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
2021.11-16

2021年10月30至31日,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浙江省松阳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五届建筑人类学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


此次会议以“从古典中国到当代乡村”为主题,以期在跨学科的视角下推动对于历史、遗产、乡村等当下备受关注之话题的思考和探索。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院长佘高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罗德胤、中共松阳县委书记李汉勤、松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潘永水等领导出席了会议。由于疫情原因,会议在线上举行,两日参会人数分别达1917人、944人。


1637038357062067676.jpg


开幕式由此次会议发起人之一、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潘曦主持。开幕式上,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院长佘高红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了欢迎,对松阳县的支持表示了感谢,对会议组织人员的辛勤致以了谢意,预祝这一跨学科的会议越办越好。松阳县委书记李汉勤在致辞中表达了此次会议因疫情原因而无法在线下举行的遗憾,同时也期待所有与会代表在适当时机到访松阳,并对松阳建设国家传统村落公园的探索和实践提出建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罗德胤副教授在致辞中对本次会议主题进行了解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在建筑学与社会学、人类学的学科结合上早有渊源,其中一个代表团队是陈志华先生领导的乡土建筑研究组,自1989年以来一直践行“乡土建筑以聚落为存在单元”的整体研究理念,采用口述史、文献阅读和建筑测绘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国内30余个专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出版了50余部专著,在国内外学术界都产生了广泛影响。罗德胤副教授本人及团队在松阳县也开展了多年的村落保护实践,并为松阳县提出了“古典中国县域标本”的文化定位,是帮助松阳县实现众多兼具传统性、当代性和地方性的创新项目的一个重要因素。


会议邀请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曹树基教授、浙江大学建筑系贺勇教授、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刘志伟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赵世瑜教授、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郑振满教授、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周凌教授作为特邀学术嘉宾。其中,曹树基、贺勇、周凌三位教授进行了主旨报告。


曹树基教授以《石仓契约的发现、整理与研究》为题,回顾了15年前启动的石仓契约文书研究项目。2006年夏天,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曹教授在浙江丽水石仓镇一户阙姓家族的老屋里找到了百余件地契文书,契约规则之清晰,逻辑之严密,令他叹为观止,由此开启了长达8年的石仓契约文书搜集和研究工作。这批契约主要订立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间,历时226年,包括卖、找、退、当、租、拨、分、借、抵等多种类型。交大团队收集整理了大约8000件土地契约及数百种民间文书,出版了八卷本的《石仓契约》。石仓契约文书留存数量之多、品质之高、内容之丰富,在国内极为罕见,它们为勾勒中国古代农村社会形态提供了最好的历史信息。


贺勇教授的报告是《日常生活与空间自组织:乡村里的观察与设计实践》。贺教授指出,空间上的自组织现象是乡村聚落空间及景观中的重要特征,也是建筑地域性的生成机制。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自发性、强调其自组织性特征,旨在寻找乡村空间和场所背后隐藏的秩序,从而在设计实践层面,实现其相应策略、方法的转化与利用,设计建造出真正适合乡村的建筑。具体内容与观点聚焦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对于乡村中大量节点空间的解析,可以发现这些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是村民基于该地区各种明确的约束条件而长时间进行的主动或被动营建,因此在其多样性的外在形态之下有着高度一致的内在结构;第二,空间背后使用者的构成及其关系是其是否具有活力的关键,乡村聚落里活力空间的背后往往有着一个内在联系紧密的社群网络,这个网络中通常会有一个核心人物,当这个核心人物缺失的时候,整个社群会变得松散,空间也会失去活力;第三,当下乡村里的设计与建造,大多是基于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平衡,一个好的设计,首先需要从乡村日常生活的角度理解原有的社会网络,在此基础上,让建筑融入网络、强化网络,从而使其成为提升和触发乡村生活、并可以自我维持的场所。


周凌教授宣讲的题目为《聚落-城邦——从中国古代聚落形态到当代城乡空间修复》,报告从城市发展史的角度追溯了中国古代早期城邑、聚落形态的发展变迁,研究借鉴历史文献、考古学、图像学、文字训诂等多学科方法,对上古时期城邑聚落形态、中古时期建筑式样进行了专题探讨。报告首先从古文字中蕴含的信息,对照考古资料,介绍了最早以国为城的早期城邑时代、西周涌现的礼制城邑时代,以及秦汉统一后实行的郡县制时代,大致勾勒出中国古代城邑与聚落发展的典型阶段。接着借助古代绘画、图像、考古实物,追溯唐宋以来的建筑形式和式样,例举了从汉代画像石、壁画、墓阙遗存,推测汉代建筑构件形式;从北齐造像石、日本7世纪橱柜上的建筑装饰,推测魏隋唐时期建筑式样;从宋代绘画、明代绘画,推测村庄形态和式样。


1637038366429014031.jpg

开幕式致辞领导与主旨报告嘉宾


此后,来自22所高校和科研机构、11个学科的27位发言嘉宾就“历史的解读”“当代语境下的传统”“遗产观察/保护实践”“人居/景观”“理论思辨”“当代民生”“教学实录”7个主题进行了学术宣讲,6位特邀学术嘉宾以及会议发起人之一罗德胤分别对各个分论坛的报告进行了针对性的点评。


在圆桌讨论环节,特邀学术嘉宾对此次会议进行了总结。曹树基老师指出,会议中的一些青年建筑学者对历史学的方法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在自身的研究中做到了“内史”与“外史”的有效结合,是一个十分可喜的现象。郑振满老师对“当代语境下的传统”分论坛进行了总结,建议青年学者在历史过程及其机制的厘清、地方故事的叙述、族际与村际互动、城乡整体语境的考量等方面加以重视。贺勇老师讨论了建筑教学活动如何回到人、回到地方的议题,对分论坛呈现的教学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周凌老师对“当代民生”分论坛进行了评述,从理论支撑、科学问题等角度给每位宣讲者提出了建议。赵世瑜老师提出,在学界普遍的跨学科倾向下,各个学科也应当明确自己的定位以及所关注的问题,并且从学术自觉的高度对会议的整体定位提出了恳切的建议。最后,由潘水永副县长致闭幕辞,本届会议圆满结束。


1637038373792079374.jpg

圆桌讨论环节


本次会议是建筑人类学学术研讨会的第五次活动,该会议由来自建筑学、人类学等学科领域的中青年学者召集的学术活动。迄今为止,已经有来自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民族学、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等10余个学科的学者参与了会议,有力推动了理工类学科和人文社科类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会议开幕式与主旨报告录屏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jLYDGJe1YtdrEc0Vs8rBbg

提取码:wq9r


撰稿:潘曦

供图:林徐巍、潘曦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83496
邮箱:jz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100084
© 2024 版权所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