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张寅平教授团队和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团队、赵卓慧教授团队等合作发文,首次定量评估了中国内地及其31个省级行政区的主要室内空气污染物造成的疾病负担及经济损失,为未来我国室内空气质量相关标准的主控污染物清单及其阈值修订及工程控制方略的确定提供了科学支撑和国情依据。
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与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大气雾霾、室内甲醛(主要来自装修建材)等空气污染问题也相伴出现,严重威胁民众健康。城市人群80%以上的时间在室内(包括建筑室内、交通工具半封闭空间内)度过。室内空气污染物种类包括室外源空气污染物和室内源空气污染物,且室内空气污染物容易与室内物品表面和人体发生明显的化学反应,因此室内空气污染的成分复杂性、暴露水平、健康危害往往比室外大气污染更高。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以来,我国PM2.5等大气污染物浓度控制成效显著。而我国室内空气污染及其健康危害因缺乏定量评估尚未被足够关注,室内空气质量相关标准中主控污染物及阈值只能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标准或发达国家标准确定。
研究团队基于文献系统综述、荟萃分析和渗透系数法、时空高斯过程回归模型,获得了近20年中国内地全部省级行政区主要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数据,以及我国室内空气污染物与心血管疾病、肺癌、白血病、哮喘等多种健康结局间的暴露反应关系,藉此采用人口归因分数,结合全球疾病负担数据,获得了我国室内空气污染暴露造成的疾病负担(DALYs即伤残调整生命年)和经济损失。
研究发现,从2000年到2017年,中国每10万人室内空气污染造成的疾病负担(DALYs)从4620下降至3700,2017年我国室内空气污染在总疾病负担中占比14.1%,相应经济损失为2.88万亿元,占当年GDP的3.45%,在所有健康风险因素中排名第三;2017年,中国疾病负担排名前十的室内空气污染物为PM2.5、一氧化碳、氡、苯、二氧化氮、臭氧、二氧化硫、甲醛、苯和对二氯苯,与欧美国家的排序差异明显;PM2.5疾病负担占比自2000年至2017年稳居第一;2017年室内空气污染疾病负担比室外空气污染高9.50%。为此作者指出,我国室内空气污染问题在室内空气质量控制方面,既要充分借鉴世界卫生组织或发达国家标准,又要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和各地区特点,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地控制室内空气污染。
图1.2017年中国室内主要空气污染物的疾病负担排序
图2.中国及欧美国家室内空气污染物疾病负担对比
研究成果于近日以“中国2000年至2017年室内空气污染归因疾病负担”(The Burden of Disease Attributable to Indoor Air Pollutants in China from 2000 to 2017)为题,发表在医学领域著名期刊《柳叶刀·星球健康》(Lancet Planetary Health)上。
该研究是张寅平教授团队在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下和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研究者通过医工交叉合作完成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刘宁睿博士、重庆科技学院健康环境研究院刘炜特聘研究员(2017年-2019年在张寅平教授团队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邓芙蓉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张寅平教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和赵卓慧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plh/article/PIIS2542-5196(23)00215-2/fulltext
供稿:刘宁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