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搜索
首页
简介
动态
系所
招生
教学
科研
人物
交流
链接
首页
·
动态
·
新闻
面向沿边地区人居环境改善的城乡规划大数据理论与方法课程虚拟教研室”2023年会暨城乡规划技术科学年度教学研讨会
2024.
01-10
2023年12月26日下午,教育部“面向沿边地区人居环境改善的城乡规划大数据理论与方法课程虚拟教研室” 2023年会暨城乡规划技术科学年度教学研讨会成功举办。该虚拟教研室自2022年获批和启动以来,主承建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与各共建单位开展了诸多教学交流和研讨活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于近日入选了教育部“典型虚拟教研室”名单。本次会议旨在适时总结现有工作并进一步推进教研室建设,继续促进城乡规划大数据教学新思路、新方法、新范式的普及。
会议在“虚拟教研室”客户端、腾讯会议进行,并通过国匠城视频号及
B
站全程直播,来自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以及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厦门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深圳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吉林建筑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西藏大学、新疆大学、广西大学等
12
所共建高校的领导老师共同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议程分为嘉宾致辞、教研室年度工作进展报告、研讨会主旨报告三个环节。会议由教研室带头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龙瀛老师主持,线上累计三千六百多人次观看了教学研讨会。
会议主要与会成员合影
嘉宾致辞
教育部在线教育中心秘书长、清华大学在线教育中心主任汪潇潇老师首先代表教育部在线教育中心和清华大学教务处祝贺该虚拟教研室入围全国50个“典型虚拟教研室”。汪老师指出,教育部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工作,启动了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认定工作,其中龙瀛老师主讲的《大数据与城市规划》MOOC入选了首批国家级一流线上本科课程。同时清华大学也积极推进在线教育工作,在创新教育资源开放模式方面,学校面向兄弟高校的师生开设了克隆班,探索用新技术进行知识共享的新模式,其中龙老师《新城市科学》的课程观摩共有近150位兄弟院校教师参与;此外,本学期龙老师还与清华大学教务处共同积极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汪老师表示,这些既有工作都是虚拟教研室建设的重要成果,希望未来教研室各位老师能再接再厉建设更多共享资源、构建先进共享模式、充分辐射并带动更多教师,未来清华大学教务处和清华大学在线教育中心也会继续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配合好虚拟教研室工作的持续推进。
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清华大学在线教育中心主任汪潇潇致辞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张悦教授在致辞中也指出,在全国近700个教研室的激烈竞争中跻身前50名、入选“典型教研室”,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因此由衷祝贺各位老师。张老师表示,最初在与龙老师构思该虚拟教研室时,考虑到城乡规划学科已经有院校设立了若干虚拟教研室,认为从城乡规划技术科学的大数据方向切入并且辐射沿边地区,更能体现其独特性。并且沿边地区无论从人居环境多样性、文化传承、边境安全、对外贸易等领域都扮演着关键角色,因此该虚拟教研室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张老师还指出,过去一年虚拟教研室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活动,开展了众多教学和科研上的合作,很好地回应了建设初衷,下一步可以探索把各高校的教学经验汇聚,形成国家级教材和在线课程群,通过课堂翻转和人工智能介入收集数据,形成教学成果奖和其他学术生长点,
让教研室伴随领域内高校教师共同成长。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张悦教授致辞
教研室年度工作进展报告
这一环节,龙瀛老师着重介绍了虚拟教研室的建设背景和运行机制,回顾了过去一年的进展与成果,并对未来工作计划进行了展望。
首先,运行机制方面,清华大学牵头负责计划制定、活动组织、平台维护与成果宣传,12所高校团队共同参与教研教学交流和资源建设。虚拟教研室现有工作包含五方面,内容涉及团队建设、常规线上研讨与教学示范、重点线下交流合作活动、教学教研资源建设、成果宣传等。同时,虚拟教研室积极响应教育部要求进行自主运行质量监测,对教研交流、资源建设、宣传推广3大板块进行体检,统计指标完成情况,及时总结和调整着力方向,保证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
其次,工作进展方面,虚拟教研室的资源建设与活跃度较一年前有了明显提升,线上会议、线下活动和知识图谱等方面活跃度位列各虚拟教研室前50名;教研室内教师共荣获国家级、省级教学能力竞赛奖4项,教学成果奖6项,新编教材、专著、译著等共7本,指导学生获奖12项;同时,经过学科协作组、专家组基于年报数据的遴选,教研室入围50个“典型虚拟教研室”,在前两批657个虚拟教研室中跻身前8%。
在常规活动组织方面,教研室共举办了9次线上月度交流会,主题涉及“教学改革”、“翻转课堂混合教学”、“MOOC建设”、“沿边特色研究与教学”等;清华大学团队与内蒙古工业大学、新疆大学师生开展了2次线下交流,内容包括虚拟仿真实验室参观、教学科研座谈会、村落调研、专题讲座等;此外,清华大学与西藏大学团队还联合开展了1次线下教学工作坊活动,内容涉及城市大数据空间/统计分析及可视化操作。
在重点活动组织方面,教研室面向“城市观测网络数据库”建设,在内蒙古多伦县开展了2次调研与数据采集工作,第一次的内容包括街景图像与自然环境信息采集、三维空间无人机测量、住宅空置调研,第二次将进一步完善了居住小区方面的数据库内容。清华团队还与西藏大学刚刚结束了对拉萨市的城市环境数据采集。五所学校还合作进行了课程知识图谱建设,初步构建了包含5个专题、57个知识单元、138个知识点的《大数据与城市规划》课程知识图谱。另外,清华团队还在进行知识图谱和ChatGLM大模型的探索,尝试把文字资料和知识图谱输入给大语言模型,优化其效果、辅助学生进行课程学习。
最后关于未来工作计划,龙老师指出,在教研室成立之初就制定了三个阶段的工作安排,当下正处于第二阶段,下一步将主要围绕教师教学的提升、实验班、地方工作坊、乃至第三阶段的联合课题、共编教材和在线课程群等方面推进。
虚拟教研室带头人龙瀛老师介绍教研室年度工作进展
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环节,来自12所共建高校的老师分别分享了在课程改革、新型教学、沿边特色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实践和思考。
新疆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系主任段晓芳副教授围绕“人居环境设计引入大数据后的探索应用与问题思考”介绍了该专业在大数据、数字孪生和泛现实技术方面的实践探索,包括通过计算机辅助建模平台创建数字化的城市空间形态布置、结合量化模拟成果构建评估体系,建设服务设计教学的虚拟数字化案例资源,通过数字村庄及土地确权三维多要素实现数据驱动探索等。
新疆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系主任段晓芳副教授作主题报告
西南民族大学建筑系副主任杨茜茹老师围绕“AIGC辅助建筑设计课程体系建设初探”分享了技术变革背景下这门结合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新型课程及微专业的建设思路、教学内容以及初步成果,她指出教学目标不只是培养学生掌握AIGC的应用能力、更要掌握AI的核心理论和技术、从而灵活地运用知识体系成为更好适应新技术新业态的设计人才,并且强调在鼓励学生创造性和可能性的同时也要让其认清AI工具的能力范畴和技术边界。
西南民族大学建筑系副主任杨茜茹老师作主题报告
西藏大学工学院建筑系副主任魏琴副教授介绍了与清华大学合作的“西藏大学城市大数据工作坊及城市观测网络建设”的过程实况和工作成果,包括7天中开展的关于城市研究新数据新路径新态势、城市大数据分析基本原理及操作的3场讲座,工作坊中三组同学关于市民出行交通可达性、寺庙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基于景观视廊的地标视域分析的研究成果,以及城市观测网络建设中1042公里的街景数据采集成果,同时魏老师表示清华大学支持的这次重点活动对于当地教学和科研的提升意义深远。
西藏大学工学院建筑系副主任魏琴副教授作主题报告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副院长路旭教授分享了“历史遗产数字化保护五校联合教学工作坊”的工作内容和成果,包括在沈阳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石佛寺村进行的实地走访调研、无人机三维扫描与历史遗产实景建模以及改造方案的规划和设计等;另外路老师还介绍了沈建大在数字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进行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与工业遗产普查,点云采集、图纸绘制建库和可视化分析等工作。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副院长路旭教授作主题报告
厦门大学建筑系副主任李渊教授带来了“数智化助力IC-RICE教学创新六举措”的分享,从认知、举措、挑战和建议四方面展开。李老师首先从对于非GIS专业的GIS教学问题切入,指出不应只把GIS当做工具而应当做一种思维载体,赋予其更多意义;而后用其开设的GIS课程的建设历程作为案例,介绍在新工科人才培养背景下提出的结合五种时代元素的思政融入、面向新工科的内容重构、“四新教学资源”的开发、借助信息平台的教学环境创新、学生为中心的“O-PIRTAS”课堂教学、多元评价体系构建等六大创新举措;最后李老师还分析了知识图谱加立体教学资源、教学内容重构、GIS真实场景、新型数字化教材、元宇宙一堂课等方面深度探索面临的挑战,并总结了数智赋能六大创新举措的路径。
厦门大学建筑系副主任李渊教授作主题报告
内蒙古工业大学城乡规划学科负责人荣丽华教授围绕“基于无人机数据采集的草原人居空间研究”着重分享了基于无人机采集的城镇开发强度分析案例,内容包括过程中的数据采集、点云分类处理、建筑轮廓提取、建筑高度提取以及最终的草原城镇开发强度分析;此外,荣老师还介绍了草原人居空间方面的重点研发课题、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成果,和指导学生获得“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和乡村规划方案竞赛奖项等教学成果;最后,荣老师还介绍了团队下一年工作计划,包括完善草原聚落空间数据采集、将上述数据融入科研和课程建设、形成草原人居空间数据库的基本雏形,作为向教研室提交的答卷。
内蒙古工业大学城乡规
划学
科负责人荣丽华教授作主题报告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李冰心副教授围绕“AIGC工具在城乡规划理论课程中的应用探索”,介绍了《城乡规划技术与信息》课程在探索AIGC工具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李老师首先从时代背景、专业背景、教学背景等角度,分析了人工智能如何帮助人类、赋能专业、提升教学;而后介绍了在加入AIGC工具后教学大纲的调整、内容建设的新思路、协作的AIGC软件选择、考核形式的优化;之后又呈现了学生们借助AIGC工具完成的设计方案示例,并通过课程反馈解读了AIGC工具加入课程后的实践效果。最后李老师提出几点体会,包括统计学部分可以单独与课程并行设置、需要找到科学友好的平替软件及平台、学科交叉中仍要强化城乡规划的专业特点等。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李冰心副教授作主题报告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朱海玄副教授以“计算城市科学:教学与实践”为主题,首先从颠覆性技术影响下城市规划学科的计算机化转型引入,展示了“计算城市科学”的演进谱系;而后聚焦这一名词概念,剖析了其内涵,即将城市视为一个可计算的实体,以数字产品、服务和生态系统,探究重塑城市想象、认知和治理的方式;之后又分享了近期成果,包括计算城市科学国际联合实验室、相关交流项目和博士论坛、课程体系建构和调整、理论与方法建构、教学实践,以及“城市色彩计算”和“历史空间测度”等案例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朱海玄副教授作主题报告
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陈筠婷副教授
以“面向建
筑学本科专业《空间信息技术与方法》课程教学探索”为题,介绍了在教学对象改变情况下的课程建设思考。陈老师首先介绍面向建筑专业学生的城市信息模型教学定位;之后介绍了课程内容框架的思考和对基础理论技能知识和空间综合训练两大板块的设计;而后陈老师又展示了课程探索情况,指出了数据库坐标管理、主体需求与数据及分析工具选取的关联等教学难点;最后在思考展望中,陈老师指出学生们在选题上给了自己很多启发,未来计划构建校园空间基础数据库,联合智慧后勤优化设施布点与管理,继续探索校园三维感知、智慧校园、绿色低碳校园等主题。
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陈筠婷副教授作主题报告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郑溪老师进行了“规划数据类课程的教学痛点与改革建议——基于国土空间的思考”主题分享。首先,郑溪老师指出,目前云南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数据及相关技术教学较薄弱,国土空间改革的背景下,教学中数据思维需要向多样化加标准化、精细化加针对化、成果化加过程化的方向发展;而后,郑老师针对规划类课程总结了三大教学痛点并分别给出了细致解读,包括对完整的数据链与碎片化教学过程的矛盾、传统数据的认知不足与新型数据的获取难度的限制、数据辅助到数据赋能过程中教学门槛与思维模式的拔高;在此基础上,郑老师提出城乡规划学科的数据导向,应该是围绕问题,优化图、数、技三者的联动关系;最后郑老师提出“育共识、建体系、引外援+拉团队”的课程改革创新建议。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郑溪老师作主题报告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陈宇老师的分享以“新问题、新数据、新方法——城乡社会综合调查课程探索”为题。首先陈老师介绍了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的素养、提升专业/研究/表达能力课程目的,分析了这门融合了理论/规划/技术知识的课程的体系架构,再从“选题难、调查难、分析难”的教学难点切入,引出后面的三个“新”。对于选题,课程鼓励关注城乡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新问题”,例如低碳/韧性/儿童友好城市,长租公寓、微更新等社区议题,日间照料、共享办公等服务主题;此外,课程倡导运用复杂城市系统中的“新数据”,如共享骑行案例中融入了建筑物、路网、出行OD、问卷调查等;课程还强调使用多学科融合的“新方法”,如GIS、空间模拟、社会网络分析、语义分析等。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陈宇老师作主题报告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来源助理教授带来了“城市应用信息学的教学探索与思考”的主题分享。首先,来老师回顾了城市应用信息学的发展历程,解读了其融合了统计学、计算科学和专业学科知识的内涵;而后,基于自己的课程教学探索,展示了课程创设思路;之后,又介绍了课程在培养学生城市信息基础认知、应用科学研究范式、数据计算分析能力、城市社会技术思考等四方面的教学目标,通过列举学生在国内外进行的关于时空活动、周边业态、树木布局、社交媒体动态等多主题项目案例,展示了教学效果;最后来老师总结了数据与问题导向的权衡、课上课后学习的设置两方面难点,以及明确城市信息学作为应用科学的定位、探索解决方案与揭示潜在问题并重、探讨在人居环境建设全流程中的作用等三方面思考。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来源助理教授作主题报告
讨论环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党安荣教授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回顾本次会议的工作进展报告及12个主旨报告,各高校的探索可以用“心、行、新”三个字概括。“心”代表精心、用心,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老师们在教学教研中的投入令人感动,相信如果保持这样的状态,未来还可以获得典型教研室以外的更多成果和成绩,得到教育部乃至全行业的认可;“行”代表各校老师都积极主动行动起来,既有课程体系的改革,也有实践中对专业行业发展的思考,如清华所倡导的“行胜于言”,老师们身体力行的态度将会继续为教研室发挥重要作用;“新”代表大家把握前沿,面对新形势、新需求、新技术、新方法,积极探索新体系、新内容、新课程,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成果,这些开创性的探索无论对学生还是对行业来说都非常有价值。会议最后,龙瀛老师也表示,这些成果是良好的起步,期待未来各高校能继续深化合作,创造更辉煌的成果,更上一层楼。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党安荣教授作会议总结
供稿: 郝 奇
——
关注我们
——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83496
邮箱:jz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100084
简介
学院概况
办学理念
历史沿革
动态
新闻
公告
学术活动
党团工作
系所
建筑系
城市规划系
景观学系
建筑技术科学系
招生
本科学位项目
硕士研究生学位项目
博士研究生学位项目
其他项目
教学
教学概况
教学资源
教学动态
科研
科研概况
科研资源
科研动态
人物
师资
学生
校友
交流
概况
展示
链接
清华大学
实践平台
学术期刊
© 2024 版权所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