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建筑学院顺利完成内地与港澳高校师生交流计划项目长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学活动
2024.05-13
由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党安荣教授主持、多方共同参与的内地与港澳高校师生六天的长城研学活动顺利完成。本次研学活动的主题为“探索长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研学营由来自清华大学、香港大学、澳门科技大学、黄河交通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榆林长城主题展馆、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等院校和单位的36名师生组成。在初夏将至、蝉鸣雀喜之际,营员师生组成四方支队,针对陕西省榆林地区的长城文化遗产开展现状调研工作,并探索面向未来的数字化遗产保护方法。

31cfb22f34c40ddb65d217667430049d.png
长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陕西榆林)研学活动启动仪式
本次研学活动始于“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在六天行程中先后参访了榆林长城遗产沿线的“一台两城三堡四馆五点”——即镇北台、榆林卫城、石峁都城遗址、响水堡、波罗堡、高家堡、余子俊纪念馆、长城主题展馆、陕西省黄河博物馆、陕北民歌博物馆、千年枣园、神泉号令、高景德故居、西部圣山、东方红阁等重要节点,通过现场参观学习、无人机多光谱多角度摄影测量、激光三维扫描、访谈记录、查阅资料等方式,对榆林长城文化遗产进行了多维度解读,获得了基本的空间信息,认知了长城遗产蕴含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
c60a193c07b6a1c37a267f923ed7fc67.png
研学团队于波罗堡进行无人机多光谱测量
c9e129b272edcd8e25c0d0403d1445c0.png
研学团队于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合影
榆林作为明朝时期的“九边重镇”之一,在整个长城防御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长城资源调查结果,除明长城外,榆林地区还保留了战国时期秦国长城、隋朝长城的墙体遗址、古堡烽燧,自东北向西南分布于府谷、神木、榆阳、横山、靖边、定边六个区县,总长度约1500余公里,共有单体建筑1734座,营堡41座,相关遗存多处。相对于战国秦长城和隋长城,榆林地区的明长城保存比较完整,总长度约为1127.5公里,由“大边”和“二边”两道基本并行的边墙及营堡、墩台等组成。
从战国到明清的漫长岁月中,长城作为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分界线,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两边频繁的军事冲突,同时在沿线若干区段,双方约定设立商贸节点来举行必要的纳贡仪式、贸易洽谈和民间互市活动——镇北台东西两侧的款贡城、易马城就是最好的例证。随着长城两侧互动的不断增强,长城也由单一的军事防御设施逐渐演变为民族和谐共存的见证者、经济文化交流的承载者、以及中华民族融合的推动者。
80ea882244bc68713e5aff68f90b303d.png
明长城“大边”——镇北台、款贡城俯拍
dc0be129caa2dabe7e84bba2f0d707ec.png
明长城“大边”——高家堡现场调研合影
在参观余子俊纪念馆时,营员们了解到,明长城的修建并非一帆风顺,面对“搜套”、“修边”的争论,时任延绥巡抚余子俊多次上奏、力排众议才促成了榆林地区长城的修建。历经正统至万历多代人的努力,最终形成集墙体、烽燧、营堡为一体的军防系统,实现了信息传递、军事组织、后勤供应等功能。榆林地区长城的建造依山就势、就地取材:有的筑于起伏的黄土山梁,有的筑于平坦的沙漠草地;有的夯土为墙,有的外砌砖石。这也造就了榆林长城丰富多样的景观风貌。
77a3676ca9545a7ce816179bdbc9cde8.png
明长城“二边”响水堡现状及其地形特征
远去鼓角铮鸣,浩然边塞雄风,长城代表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是子孙后代的精神家园。营员们在本次研学活动中发挥了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达到了研学活动预期的目标。在闭营仪式上,内地、港澳三地师生就榆林地区长城文化遗产的现状,以及如何利用三维重建、AR模拟、空间信息系统等技术方法赋能长城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并开展了有益的讨论,老师们的精彩点评也令营员们收获颇丰。
 3ca2718d11e85e0a9fa6f17559c2588e.png
研学团队分四组进行小组研学成果汇报交流
本次研学为内地与港澳高校师生交流计划项目(简称万人计划),是教育部为推进内地高校与港澳高校开展教育合作、加强三地青年人才交流、深化港澳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认知而设立的国家重点项目。通过本次研学,团队的师生不仅对长城文化遗产的现状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同时还进一步探索了面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方法,这种探索对于长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跨地区、跨院校的合作与交流不仅有助于促进各地学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还有助于构建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技术体系,从而进一步推动长城文化的研究与传承。

图文:仇实、翁阳、黄竞雄、王琼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83496
邮箱:jz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100084
© 2024 版权所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