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吕舟教授主持的北京中轴线项目申遗成功
2024.07-28

ef13307cd328c65059cf2e9e3483d77b.png

图/中国代表庆祝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清源文化遗产 摄影:魏青

北京时间2024年7月27日13时45分,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在国家文物局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的指导下,北京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吕舟教授作为申遗文本编制项目的主持人,自2009年起带领团队长期承担北京中轴线世界遗产申报文本的编制工作,为北京中轴线的成功申遗贡献了重要的学术支持。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1972年通过的一项重要国际公约,旨在确认并保护全球具有突出普遍价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视其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根据该公约设立的《世界遗产名录》,收录了被认定为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遗产地。北京中轴线是中国的第59处世界遗产,它不仅是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更是中华文明延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的突出见证。它向世界讲述了一个关于中华文明古今交融的故事,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更为未来北京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历史文化活力。

在北京中轴线长达15年的世界遗产申报准备过程中,吕舟教授带领团队对北京中轴线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致力于向世界阐释北京中轴线的独特价值。从2012年北京中轴线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文本编制,2018和2019年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国际学术研讨活动的学术支持,到2023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提交的正式申报文本的编制,以及在此期间有关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相关工作的技术咨询,吕舟教授及其团队的长期努力与专业贡献,为北京中轴线的申遗成功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持。


8d7db6bd642167c41ea59db645bc90ee.png

图/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审议现场

© 清源文化遗产 摄影:魏青

498095b6151e3705767cdb8841467c4f.png

图/ 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庆祝活动中,吕舟教授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特丽莎女士

© 清源文化遗产 摄影:魏青

735b935795911bf84572b08f5ab5797c.png

图/世界遗产大会主席维沙尔·夏尔玛为北京中轴线项目落槌的亲笔签名

© 清源文化遗产 摄影:魏青


以下转载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f0b5b3c1f6c70568d697eadf44b4668b.png

图/审议现场  吕舟摄

49daa9a043a4e2e1be6f7941aabbc516.png

图/中轴线鸟瞰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今天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北京中轴线”由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以及居中道路遗存等五大类遗存共同组成,其选址、格局、城市形态和设计体现了《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理想都城范式,展现了中国古代王朝制度和城市规划传统,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发展演变。“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构成要素,自北向南依次为: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正阳门、南段道路遗存、天坛、先农坛、永定门,遗产区面积589公顷,缓冲区面积4542公顷。

9b780d1db17e4bd1f85365c18b257801.png

图/中轴线北段鸟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可“北京中轴线”符合世界遗产标准3和标准4。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北京中轴线”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为世界城市规划史作出了重要贡献(标准3);“北京中轴线”作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成熟阶段的杰出典范,代表了世界城市历史中的一种特有类型(标准4);认可“北京中轴线”的完整性、真实性和保护管理状况。世界遗产委员会表示,“北京中轴线”的真实性体现在其作为都城核心的延续性,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是“北京中轴线”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认可保持其现有形式的必要性。

f30624b2715c85b68e616ab1d18cc70d.png

图/鼓楼南望景山姜真摄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表示,申遗成功是新的起点,中国将切实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在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应对自然灾害影响、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科学引导旅游发展、提高阐释展示能力等方面持续发力,确保“北京中轴线”得到妥善保护传承。中国将继续统筹做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各缔约国的交流合作,借助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平台,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北京市副市长谈绪祥代表遗产所在地政府发言。

北京中轴线申遗历时12年,分申遗启动阶段(2012年至2016年),全面加速阶段(2017年至2021年),攻坚冲刺阶段(2022年至2024年),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政府连续召开9次部市合作联席会议,统筹解决申遗迎检重大问题,出台《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建立央地跨部门协同管理工作机制;着力推进考古发掘研究,取得正阳桥、天桥、南段道路遗址等重大发现,填补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空白”。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文物局于2023年1月30日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提交申报文本;2023年8月,圆满完成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现场技术评估;针对专业评估中提出的问题,国家文物局先后于2023年11月、2024年2月两次提交补充说明材料,并派代表团赴巴黎参加专业答辩,向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详细说明北京中轴线的时空框架,清晰阐述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念的延续性和古代与近现代部分的整体性,深入阐释“中”“和”传统哲学思想在全球范围的重要价值和意义。2024年5月30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形成评估报告,作出将“北京中轴线”直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最高评估结论,为申遗成功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以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抓手带动北京老城整体保护,为探索我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古代都城保护理念与做法,妥善处理好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辩证关系,提供了中国案例和中国经验。国家文物局将会同北京市,继续扎实推进北京老城整体保护,深入挖掘老城历史文化资源,提升价值展示阐释水平,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充分发挥以“北京中轴线”为代表的文物资源的社会效益与公共教育作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彰显中华文明的突出成果,展现大国首都的时代风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伟大成就,让“北京中轴线”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增进中外民心相通等方面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供稿:厉之昀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83496
邮箱:jz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100084
© 2024 版权所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