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学院成功举办空间信息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学术论坛
2024.12-03

2024年11月30日下午,清华大学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与清华大学人居环境信息实验室在清华大学建筑馆多功能厅成功组织召开“空间信息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学术论坛。来自清华大学、中南大学、香港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建筑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南京城墙博物馆、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等单位的15位专家学者,围绕多尺度、多类型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技术体系、模型方法、价值阐释、虚拟修复、活化利用进行理论思考、实践探索与成果分享,旨在促进未来文化遗产的智慧化保护与传承,助力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建设,服务文化自信与文化强国发展战略。

92192f3797ece0275d79a50ad37df111.png

学术论坛日程安排

本次学术论坛以【科技赋能 智慧传承】为主题,由重点科研基地主任党安荣教授主持。党安荣首先以“空间信息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框架”为题开启本次学术论坛。随后的报告嘉宾分别是中南大学遥感学吴立新首席教授、ICOMOS-China数字遗产专委会主任、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院长贺艳、南京城墙博物馆副馆长金连玉、思看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创新应用部经理何振贵和深圳市其域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文博行业应用经理王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李路珂研究员、香港大学建筑学院薛帆研究员、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李渊教授、西安云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文化遗产事业部总监郑闯闯、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荣玥芳教授、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段文副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文旅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陈美霞助理研究员、西南交通大学世界遗产国际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弘涛副教授、北京建筑大学测绘学院副院长侯妙乐教授。

7531f11ba872f9ff6b42fef8e8129177.png

学术论坛现场

党安荣的开场报告从需求分析、数字孪生、智慧赋能【三个维度】,阐述了空间信息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的总体框架,其中:需求分析概括为【三重视角】——时代互换、人民向往与行业发展的需求集成,数字孪生建构为【三度空间】——现实空间、赛博空间与认知空间的相互作用,智慧赋能梳理位【三向探索】——价值认知、状态评估与科学决策的深层递进,这既是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的总结,也是未来深化研究的总体框架。

98ca55d46236e04babc2275c23fb80d2.png

空间信息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框架(党安荣)

与会专家学者们的学术报告结合马王堆汉墓、南京城墙、鼓浪屿、丝绸之路、北京老城等多类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具体案例,分享了基于世界地图文明的解析、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与活态传承、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手持式三维扫描技术的探索、数字化采集与价值阐释、快速建模工具研发、遗产感知与计算、适宜性评价与分类利用模式、历史文化街区活力协调度、文化旅游规划、工作营教育模式探索、时空智能与虚拟修复等研究探索与应用实践,囊括应用空间信息技术进行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数据采集、保护展示、价值计算、评价分析、状态认知、智慧管理、虚拟修复等多个方面,体现了空间信息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正在经历从“数字化”到“信息化”、再到“智慧化”的方向演进。

7d5532a5b7651964acbdcb4f012660fc.png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贺艳)

b7bdd2d805e9ab5bf2a48c5eb28fc736.png

南京城墙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探索(金连玉)

da9efd7ed5b2b08cee81c4d49879d4ad.png

手持式3D扫描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探索(何振贵、王骁) 

926e0cfe0749fc742715ab6d608114b6.png

古物新知,古物新生——基于数字化采集与价值阐释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李路珂)

bad559baa69f58cfd13b15ac815153f4.png

SemRegPy:开源Scan-to-HBIM快速建模工具研发(薛帆)

13e5632d840be060ae44287cbf615c49.png

遗产感知与计算:鼓浪屿实践探索(李渊)

bb4b8f37939d7cc6153d465b4fd9d4bf.png

空间信息技术赋能下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郑闯闯)

344c875f6acb7dc9a7480eb9467563ff.png

北京老城文物腾退开放适宜性评价与分类利用模式指引研究(荣玥芳)

94d987ef3c97317dbfcf1197ebde0dd8.png

环境心理学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活力协调度研究(段文)

f2b511d2e72a9b302d0c00da0ceab78c.png

空间信息技术赋能遗产地文化旅游规划研究(陈美霞)

575517298e379d99729a632373732903.png

工作营模式促进乡村遗产保护与多学科方法探索(刘弘涛)

520c0b2de54db9d5980b3403b49e2cd5.png

文化遗产时空智能与虚拟修复研究(侯妙乐)

党安荣总结认为,论坛学术报告所展现的空间信息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核心要义可以凝练为三个特性:一是整体性——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中,需要将遗产对象视为一个整体,每个组成部分及其构件、材料、结构、工艺、内涵等,都是文化遗产整体的一部分而非单独存在,共同折射出其历史价值、技术价值与科学价值;二是集成性——既包括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多元技术方法的集成,也包括多学科的综合与多团队的协作,把握这一特性能够使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更为全面和科学,而不局限于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或某一视角;三是地方性——无论研究案例所属何类、所处何方,均有所对应的物质性或非物质性的载体所体现地方的自然、人文、社会、民族等方面的特性,也是文化遗产所承载的独特文化价值。以上三个特性的有机结合,有助于空间信息技术更好地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促进相关研究与实践的高质量发展。

a38c84e2505e7bae66164273bb9c10cc.png

学术论坛部分代表合影

本次学术论坛由中国测绘学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与清华大学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办、清华大学人居环境信息实验室、ICOMOS-China 数字遗产专委会、ISDE-China 数字遗产专委会承办、北京城市实验室 BCL、思看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其域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帝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文博机构、文保部门、技术企业等单位的110多位代表参会。


文图:黄竞雄、仇   实、翁   阳、陈麦尼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83496
邮箱:jz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100084
© 2024 版权所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