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本科三年级“综合体建筑设计”课程优秀作业评选顺利完成。该课程指导教师有:张利、宋晔皓、饶戎、王辉、范路、马町(Martijn de Geus)、邓慧姝,共7位老师。该课程由导师结合各自研究方向独立命题,包括城市更新、人因工程、生态修复、绿色建筑等学科热点议题。课程培养学生在研究基础上综合解决建筑设计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设计思维。同学们在教师指导下确定设计主题,选定地段并拟定任务书,进行6000-10000平方米的综合体建筑设计。经过8周的训练,同学们克服诸多困难和挑战,完成了较高质量的设计方案和设计表达。
优秀作业展示
优秀作业1
学生姓名:施艺融
指导老师:张利、邓慧姝
设计陈述:
本综合体设计为江西景德镇的城市更新项目。方案从人因视角出发,强调日常生活场景的营造,通过将景德镇传统街巷肌理与现代建筑表达相结合,形成具有活力和亲切感的公共空间。方案取名“野苑”,涵盖文创市集、餐饮、展廊三重功能。场地内布局九个户外绿岛,串联起访客的活动流线,并借助绿岛的自然环境设计来引导人流速度的快慢,给人带来更丰富的漫游经历。
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具有高仿真度的渲染引擎作为核心媒介,支持方案的决策、深化和展示。此媒介能够实时呈现自然环境的真实质感,更精准地模拟方案建成后的效果,为设计提供了更明晰的参考依据,从而打造出细腻且富有感知体验的空间。
设计成果:
优秀作业2
学生姓名:李泰隆
指导老师:宋晔皓
设计陈述:
项目地段位于海南省海口市澄迈县的市郊,地段东侧为科技园区。本项目设计是包含了一个大型健身中心、一个展览馆和商业购物中心的城市综合体。海南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此方案基于海南省高温、潮湿和太阳光照强的气候特点,以遮阳、通风为主要环境的应对手段,进而达到全年空调使用时间减少的目的。方案地处沿海城市,希望通过对综合体外立面、光线和流线的设计,使游客能够感受到“在水中”,在保证遮阳与通风的前提下,唤醒人们对海洋的感知。“通过海浪形的屋顶,透过遮阳顶后的阳光漫射到氤氲的空气中,嗅着带着咸味的微风,听到广场水池的流动,人们走向海洋,在水中。”
设计成果:
优秀作业3
学生姓名:康子涵
指导老师:饶戎
设计陈述:
本次方案设计选址在新疆塔城喇嘛昭乡的废弃露天煤田,要求通过生态修复并对观展过程进行人类行为学分析,进而塑造展厅空间,进行文旅综合体的设计。
该综合体是一处煤田主题的文旅综合体,包括了生态修复展览馆、矿区主体乐园、营地服务中心等。建筑主体由地上特色展厅部分和地下接待、会议、营地服务等部分构成,并对矿区范围整体规划进行了基础构想。通过建筑手法应对场地的主要问题,如大风天气等,尊重并保留场地矿区历史遗迹,赋予了夜旅游、沉浸空间等新的功能。希望能够通过建筑方案设计充分发掘场地原有价值,利用矿区特色资源带动周边经济,唤醒人们的反哺意识。
设计成果:
优秀作业4
学生姓名:马云翔
指导老师:王辉
设计陈述:
本次设计是基于人机协同的城市综合体空间设计,一方面通过特定主题的专题研究与数据分析总结出设计的核心准则,另一方面在提炼出的准则框架下根据人群需求完成设计内容,两条主线在设计全程中并行不悖。
该方案的题目是“基于脑电情绪识别和机器学习的生成式人机协同展陈空间设计”,其中“脑电情绪识别”是主要研究方法与基础:以诗歌为例研究了文本与图像、声音输入对于人情绪的唤醒度(Arousal)是否存在差异性,并通过机器学习方法对脑电特征数据进行情绪预测。情绪唤醒度的预测值在方差分析结果上体现出了较强的规律性,我据此提取出了四组规则集、生成16种特定空间单元,并通过Grasshopper完成了生成式设计,最终形成了原子化的展陈空间集合体。我希望通过这个设计探索驾驭理性方法去做感性表达的可能性。
设计成果:
优秀作业5
学生姓名:吴卿云
指导老师:范路
设计陈述:
此次设计要求是从圆明园四十景中选一景,对其图咏的绘画与诗文进行分析,将寄寓其中的中式美学与画面要素解析为笛卡尔体系下的文本结构与形式图解,最后借助生成式AI工具转译为当代综合体建筑。
该设计题为《万方共安和》,选择万方安和一景进行转译,选址于见证东西方古今交流的水城威尼斯,构想为一座兼具多种功能的中国文化中心。设计流程为首先对图咏诗文进行文本分析,从中提取重点意象并分出“佛家”、“道家”、“儒家”三重层级,整合出建筑模型与prompt词条网,再从白模中选取透视角度,根据场景修改提示词与权重等参数,加入controlnet,通过文字与图像的双重约束控制AI。在得到基础图片后,通过局部重绘与PS进行手动调整、添加场景素材。在最终效果图上,方案坐落于环绕的水域之中,体现了儒释道三种文化兼容并蓄、多维地展现出中式美学的新活力。
设计成果:
优秀作业6
学生姓名:朱瑱诠(Choo Jun Ting)
指导老师:马町(Martijn de Geus)
设计陈述:
本设计课题聚焦于类型学的演变与适应性,从单一类型向混合类型转变。以北京图书大厦为场地,探索未来公共建筑类型,通过场地分析、概念建模,通过有序的工作流程高效管理复杂设计项目的能力。
该方案以战略性减法为核心设计理念,通过对建筑形态的有序剔除,引入自然光、空气与人流的空间,从而提升建筑的开放性与环境适应性。通过减法创造通透的空间,提升了建筑内外的视觉连贯性与物理可达性,并且联通公共建筑的复杂的功能。北边下沉广场呼应建筑的方形体量,连接图书馆与北侧胡同区域,提供了灵活的过渡场所。“书方里”不仅是一座图书馆,更是一个连接人、书籍与城市的多功能空间。它融合了城市肌理,促进文化交流与互动,注入新的活力与意义。
设计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