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现场
2025年1月4日,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主办的“面向城市更新的学科专业教育研讨会”在京顺利召开,来自全国高校建筑、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与土木工程学科专业的近3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交流研讨。
嘉宾发言(从左向右、自上而下依次为李存东秘书长、庄惟敏院士、张利院长、张杰教授)
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李存东建议未来设计教学强化问题导向,自下而上的务实做事和创新,让学生更关注具体的使用者的需求。中国工程院院士庄惟敏指出当前知识获取方式发生变化,人才培养机制必须从传授知识向提升创造力转变,同时应重构教育成果的衡量标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介绍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在学校书院制改革的背景下,教学由专业化向通识化转型,强化学生人文素养、数学和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既能“画”又能“算”的复合型人才,以宜居、韧性、智慧为目标探索新的产学融合模式的工作思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杰从面向未来学科发展与虚拟世界如何培养学生的设计价值观、如何跟实际的人打交道、解决真实问题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嘉宾发言(从左向右、自上而下依次为于德湖校长、张彤院长、章明教授、宋昆书记)
山东建筑大学校长于德湖分享了山东建筑大学领衔成立山东省城市更新学会的经历,深度思考行业转型路径的体会,以及组建城市更新的产业学院、扩大校企合作和针对性、适用性提升人才培养的经验。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彤提出应对既有教育模式、知识体系、工具和方法进行全面改革,以通识教育建立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设计思维,同时师资力量及其习惯性思维和知识架构必须相应转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主任章明介绍了同济大学在学科发展中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化的策略,并分享了相互关联的不同专业间构建学科群、推动老学科发新芽和孵化新专业的设想。天津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宋昆强调要加强产教融合,让学生更早、更多地进入社会,为社会服务,同时各个学校要做特色化,不宜采用统一标杆人才培养体系。
嘉宾发言(从左向右、自上而下依次为吉国华院长、沈中伟院长、徐峰院长、王世福副院长、党雨田副院长)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吉国华分享了在南京大学进行通识教育中建筑学课程设置的经验,提出了改革标准化体系,树立学科特色的教育思路。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沈中伟提出,学科建设和改革将以空间设计为基础,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数字化、大数据等新科技和新思维,把我们经验主义的学科属性回归到科学属性。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院长徐峰指出,各个高校由于地域特征、支撑条件、学科基础不同,未来要走多层次、差异化发展道路,每个学校、每个学院要探索自己的特色定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王世福指出,当前高校的规划设计教学与社会实践、行业需求发生重大偏差,未来亟待进行产教融合,优化课程体系,培养面向行业转型的人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党雨田分享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进行教学改革、实现课程优化和更新的思路与举措,面向不断增长的新知识和能力提升需求,关键是如何守住学科内核的同时做减法,才能将新知识和新技术融入。
嘉宾发言(从左向右、自上而下依次为黄亚平教授、张京祥教授、仝晖教授、范凌云处长)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原院长黄亚平指出,未来规划专业教育总体的方向应该是宽口径、多出口、多元化,按照“空间规划设计+”的思路,模块化地“+知识”、或“+技术”,叠合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拓展能力训练。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张京祥认为,城市更新不仅是具体的工作,也是贯穿、统领当前及未来中国城市规划教育与人才培养的一个核心理念,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应融汇运营策划、规划设计、经济测算、社会沟通与治理等诸多方面。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原院长仝晖分享了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学在基础教育基础上,实施建筑遗产保护、绿色建筑设计专门化人才培养的经验,并提出当下建筑业转型的背景下,应以培养面向城市更新和城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探索建筑学基础教育和专门化培养相结合的专业教育改革路径。苏州科技大学科技产业处处长范凌云提出,面临行业下行压力,未来应加强产教融合,以学生的出路导向思考,反演确定“培养什么样的人”,探索“如何培养人”的教改方案。同时根据学校、学科耦合的校本情况探索不同类型学校学科差异化发展方向和路径。
嘉宾发言(从左向右、自上而下依次为林坚教授、汪芳教授、王向荣教授、郑曦院长)
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林坚讲述了北京大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主动探索能力方面的思路和经验,认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变化的自我调整能力。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汪芳提出,开展相关的学科建设应结合各校的学术资源、学科背景和学术土壤的优势进行交叉融合。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原院长王向荣指出,未来应重点提升学生面对、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设计实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热情。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郑曦就未来教学改革中如何平衡课题需要的“专精”和项目实践需要的“广博”谈了思路和感想,并就年轻教师和学生的培养给出了自己的长期方案。
嘉宾发言(从左向右、自上而下依次为蔡国庆院长、韩冰院长、夏海山教授、张健院长、陈志端副院长)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院长蔡国庆认为,城市更新作为国家急需发展的学科,涉及法学、社会学、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公共管理、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并分享了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在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探索。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韩冰认为,城市更新应该要凸显建规专业的主体地位,以问题为导向,加强社会学、法学、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等等各个学科的综合,走向政产学研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北京交通大学交通文化与遗产保护研究院院长、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夏海山指出,建筑教育最大的挑战是教师本身,一方面多元知识体系的快速更新,另一方面知识获取方式的变革,颠覆了设计思维与能力的培养模式,教师的角色也面临重新定位。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张健认为,面向挑战应坚定内核、交叉并蓄、拓展外延、多元出口,并分享了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案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思考。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陈志端指出,应打破统一的人才模式供给,将“全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转变为“分类分层”的多元化、多出口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办学背景和定位的高校应结合区域发展需求与地方实践特色,分类培养设计创意、研究创新、综合治理和交叉探索人才,实现学科和人才培养的差异化发展。
撰稿:李 力、许宁婧
摄影:会务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