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2023级建筑学研究生设计课举行开放式评图
2024.01-21
2024年1月3日,建筑学专业研究生设计专题(一)终期评图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举行。本学期,建筑学专业开设了各具特色的4个设计选题,涵盖城市更新、遗产保护、智慧设计、文化创意等方向,选题突出前沿性、开放性和研究性,并在学科交叉探索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在教师们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们经过16周的深入研究与设计,完成了高质量的作品,得到校内外评图嘉宾的一致认可。

bb50934b914d9ec6509c5ce81f1ee0f3.png
课程成果展览现场合影

课题1:城市微更新——北京老旧社区居住环境改造设计研究
任课教师:程晓青、程晓喜
内容简介:
“城市微更新”面向我国城市品质提升的重大战略问题,以北京为例,与街道政府和社区居民积极互动,已持续开设十余年,强调从真实的生活需求入手,对建成环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更新设计方案。本学期,课程以海淀区清河街道为研究对象,邀请社会学、城乡规划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专家介绍相关前沿技术和研究方法,助力同学们将新技术、新工具的应用与建筑设计结合起来,建构科学性的设计思维。学生们经过广泛的社会调查,了解到居民生活的真实需求,并聚焦基于适老化视角的社区服务设施、儿童友好通学路径、校园和社区畸零空间再利用、城中村渐进式更新和“筒子楼”危旧住宅再生等典型问题,构建了包容性的设计视角,并实践了公众参与和互动式的设计方法。
a2f4ca83cae0e218d727a4f68c6c454f.png
优秀作业1:儿童友好通学路径设计
团队成员:付艺娆,李欣然
作品介绍:
为儿童创造一个安全、健康、快乐的环境,关系着他们的成长发展和美好未来。本设计以清河街道清华附小儿童上下学的必经之路——朱房路为设计对象,经过对儿童通学行为的深入调研和分析,设计以儿童的视高和视野为标准,对学校门口、路口拐角、街道空间、口袋公园、社区中心等节点进行适儿化改造设计。具体设计内容包括:在街道上增设彩色通学步道,步道沿线采用彩色斑马线,提高儿童通学安全;在学校门口规划家长等候区,方便家长接送孩子;在路口拐角处设置卡通指路标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儿童正确识别方向;在口袋公园设计游玩设施,在社区活动中心设置儿童活动场地,给儿童提供安全健康和寓教于乐的玩耍空间。
7e5a61940ffc6f75e76c9f019f18b518.png
4748dafbcabf44f9e9599b6154af34f2.png
fe1e56f2d2a302d3baa7499a5de5f918.png
优秀作业2:包容性视角下城中村更新的渐进式策略研究——以清河三街为例
团队成员:陈奇,陈映瑜,谭浩然
作品介绍:
清河三街城中村是一片被现代住区包围的独特聚居地带,尽管这里为新市民提供了经济实惠的居住选择,但存在消防安全隐患、停车难以及生活配套设施匮乏等问题,亟待得到关注和解决。基于此,设计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首先,以包容性的视角,了解原住民、新市民、商户和周边居民等不同群体的更新诉求;其次,提出激活存量资源、发挥公共服务辐射作用、置入标准模块、强化文化符号的渐进式更新策略;最后,对三个国有产权属性的节点进行了综合改造。设计希望探寻城中村的另一种可能性,力求避免因过度拆除和重建导致的恶性循环,为城中村注入新的生命力。
8f84e86c80b2042ed7c799fb12511f4e.png
f7a6724d91f0f9015e9d0c5fe70ea541.png
af09e08acab8ede14c15cbca9831e2e8.png

课题2: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周边片区城市更新设计
任课教师:许懋彦,罗德胤
内容简介:
福建泉州,作为海丝之路的起点,早在宋元时期便依靠便利的海运建立远近闻名的海外交通贸易。南外宗正司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遗产要素,其遗址及周边地区的有效保护是促进泉州古城可持续保护与发展的关键。设计要求在尊重原有古城肌理的基础上,通过挖掘古城历史脉络与资产,采用城市更新的手段,营造能够体现城市文脉的空间,为后申遗时代南外宗正司周边片区的发展提出社区再生、遗产保护及活态传承的设计策略和设计方案。
优秀作业1:泉州古城轴线的挖掘与复兴——地块1南外宗正司遗址公园设计
团队成员:马琪芮,曲仲扬
作品介绍:
立足于未来50年的时间跨度,逐步介入南外宗正司以及周边片区的旅游资源挖掘工作。由于场地的复杂性和时间的长周期,不断调整面对政府、居民、考古工作人员的多主体设计设计策略,最终打造南外宗正司遗址公园和开元寺片区的世界遗产旅游步行组团,成为泉州古城展示海丝文化的标志性项目。
f2de99f6a8c64d15a23f14a79b46a478.png
dcdb575a11795f28021a6c5d4d002875.png
优秀作业2:最后一公里的慢生活——地块3新华路地段城市设计
团队成员:罗庆云,韦思彤,李畯雯
作品介绍:
泉州鲤城区新华路作为主城区的车行干道,交通问题突出;同时两侧用地见证了泉州现代工商业的发展,在当下面临着逐步腾退、功能更新的局面。我们以新华路交通问题作为城市设计的切入点,以“最后一公里的慢生活”的概念为基础,提出主街+后街的城市结构,以交通的快慢分离带动场地中慢生活的复兴,梳理出体验式旅游的图景。综合处理道路断面,增加通学节点与旅游环线枢纽节点。并选取原中闽百汇商场、甲第门文创园、中侨药业厂房分别分工进行建筑改造与生活图景构建。打造了道路整治与综合城市服务一体化的更新模式。
1c4bc50994ef7f2d0aa199359ccf7aac.png
4f3db81bdab0f4e2205c09a0232819ea.png

课题3:智慧园林
任课教师:张昕
内容简介:
以智慧园林为题,基于设计科学的任务组织逻辑,参照行业大模型的搭建模式,训练建筑学同学的系统架构能力。课程内容包括四部分:(1)互文重启(设计哲学)——国画演进的景观学启示——从受光山水到“光编码”绘画体系(谢彦童、刘凯弦);(2)碳景中和(AI+双碳背景的智能景观设计)——由植物固碳数据驱动的生成式AI景观设计(曾子欣、任恬叶);(3)交互疗愈(智慧景观的基础研究),包括慢行系统疗愈景观设计(陈树怡)、基于建筑采光与居住者视野质量的智能景观优化设计(王丹、闫霄玥)、基于AIGC的情绪疗愈窗景系统设计(夏安琪、陈宗熙);(4)景行感知(群智交互的未来)——基于MR头显数据的造园手法实证研究与自然交互设计(王辰曦、罗书宇、黄超逸、钱昱嘉)。
优秀作业1:基于MR头显数据的造园手法实证研究与自然交互设计
团队成员:罗书宇、黄超逸
作品介绍:
将混合现实头显作为研究工具,赋能园林交互体验。基于Pico 4 pro开发了一体化数据采集平台,采集了三类数据——头部位姿、眼动、图像/视频。基于这些行为数据,对畅园进行个案研究,印证了彭一刚先生对畅园的诸多解读。训练了可以部署在头显终端的小型机器学习模型,通过头显产生的数据实时预测人是否正在“观赏”,并应用此模型制作了交互demo。
优秀作业2:由植物固碳数据驱动的生成式AI景观设计
团队成员:曾子欣、任恬叶
作品介绍:
本设计拟结合植物固碳数据探讨新的生成式AI景观设计手段。梳理了景观设计的机器学习逻辑,通过碳储量数据、树种信息、固碳目标等核心信息,结合生成式AI完成以碳计量为核心的AI景观设计。建立了景观植物固碳数据库、景观设计案例库,梳理景观设计AI生成逻辑中不同控制要素与生成结果的关系,通过编程工具实现AI生成景观实现固碳目标,形成包含植物搭配的逻辑关系设计,建立从控制因素到方案生成的算法落地。
ac797a55dd292cbe6b6140c6187d8f88.png

课题4:Pavilion of Vienna / 维也纳临时展馆设计
任课教师:王 路、Mladen Jadric
内容简介:
基于清华在国际学术交流领域的不断拓展,本课题选址北京清华大学建筑馆南绿地,要求设计建造一个临时展馆,以展示来自维也纳在建筑、设计和文化艺术领域的成就和灵感。该展馆为使用期6个月的临时建筑,设计不仅需要考虑其建造和拆除的便捷性、展后材料和构件的后续利用,还要兼顾整个用地范围内的景观设计,以及与建筑馆的可能联系。设计者不单是建筑师,也是策展人,需设计展览海报以及其他推介媒介。
优秀作业1:维也纳节奏工场
团队成员:郑祺、陈妹羽
作品介绍:
在清华大学建筑馆南侧绿地,一座蕴含音乐韵律名为“节奏工场”的临时展馆,通过对“音乐动词表”的解读,揭示了音乐节奏与线性频谱及空间动态之间的相似性。在其剖面设计中,音乐的形态与人体尺度相交融,营造了一系列既能容纳音乐行为又充满互动性的空间;而在平面设计上,五线谱似的线性帆布在遇见树木时呈现出优美的弯曲与变形,为有序的平面带来自然的孔洞;在细部中,那些随风舞动的白色布帘,如同乐章中忽急忽缓的节奏和维也纳的韵味。
7303d094bb6b6ae742d66a77628cf409.png
d40425cc79dd96a26c52e56ef8b79078.png
优秀作业2:Wien Kaffehaus literatur Pavilion
团队成员:细见狮人
作品介绍:
本设计以维也纳古典与现代的重塑为理念,将清华大学建筑系馆南侧草坪打造成一个临时展览馆。维也纳咖啡馆文学以记录人类活动为主题,通过对生活场景的敏锐观察,以Context, Pretext, Subtext手法描述咖啡馆的文化与时代。展览空间分为六个区域,代表维也纳咖啡馆文学的代表作品与作家笔记。整体展馆中,窗帘成为核心要素,引导人穿越展览流线,同时使内外界限模糊,创造颠倒的室内外空间层次。窗帘不再是挡住光线的工具,而成为包裹庭院空间的重要调节元素,将咖啡馆空间的活力边界延伸至室外庭院。在结构上,采用反梁结构与吊顶,预制地板与回收木板的应用减轻环境负荷并低成本建造。展馆设计以“人来人往”的聚集空间为基础,通过高密度的维也纳当代家具与巧妙布局,尝试对古典维也纳咖啡馆文学空间进行现代重构。
0a18a5cde431e0563d8be1bedaa4628a.png
70e5bde8a6b904eca4678095f62b9aea.png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83496
邮箱:jz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100084
© 2024 版权所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