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次清华规划双周沙龙于2024年4月17日中午12:15-13:30在建筑学院南118会议室举行。建筑学院二十多位师生出席,并进行了交流讨论。
【武廷海老师介绍汪芳教授】
这次沙龙邀请了北京大学二级教授、博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汪芳作为嘉宾进行引导发言。
【汪芳教授作引导性发言】
汪芳教授从自身学术生涯的起点出发,追忆两位清华恩师李道增院士与吴良镛院士的教诲与嘱托,与沙龙师生生动地分享了探索研究方向的思路历程与切身感受,并从研究背景、团队实践、学科建设等维度对流域人居系统展开了精彩报告。
【汪芳教授介绍研究背景】
汪芳教授首先介绍了“流域”与“人居”二者面临的不适配、再适应、不协同等“割裂”问题,在新技术与新数据背景下,立足城乡更新寻求流域人居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是多学科交叉的关键问题。因此,团队以“流域人居系统的地方适应性”为研究方向,主要关注“流域传统聚落更新”及“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两大问题,从“如何解读聚落存续发展”、“如何解译移民社区重建”、“如何实现宜居优化调控”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构建从化学元素到人居聚落,再到流域空间的跨尺度研究框架,回应流域聚落“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的问题。
随后汪芳教授向沙龙师生介绍了团队基于丰富的实地调查数据及多源大数据构建的长时序与多尺度流域人居系统智慧应用平台,在平台基础上从高维打通多源异构数据壁垒,建立流域人居系统的跨尺度计算技术框架,为科学研究提供坚实基础。汪芳教授进一步总结了自公元前4000年社会复杂化以来的人水关系到近40年来快速城镇化再到“城乡一体”的长时序发展历史,提出以既代表文明起源与文化传播历程,又体现国家战略发展方向的“黄-运-长”流域共同体作为学术研究对象,并报告了团队针对黄河中上游开展的治水能力与移民社区研究、针对黄河中游进行的生态适应与村落更新研究、针对黄淮海平原进行的黄运交汇与水患治理研究以及针对长江中游地区人水共存等展开的一系列研究及实践成果。
在报告总结时,汪芳教授分享了基金委、部、省、学会等“流域人居”平台建设的丰硕成果,以及团队在“流域人居”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希望能为流域人居科学提供更广阔的交流平台与更充足的人才贮备。
在汪芳教授精彩的分享过后,沙龙师生们就调研任务开展、数据平台开放权限、学科交叉思路建立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汪芳教授和沙龙师生合影】
清华规划双周沙龙利用灵活机动中午时间开展高水准的学术沙龙,增进了清华大学城市规划系师生的学术交流,特别是青年师生与学界知名学者对话和相互了解的机会。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师生普遍认为清华规划人要继续积极参与“顶天立地”的规划教学科研工作,以多种形式推进城乡规划学科发展与学术交流。
为了进一步推进城乡规划学科建设,促进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学术研究,城市规划系计划于本学期每双周周三中午12:15-13:30举办“清华规划双周沙龙”。往次沙龙邀请的引导发言人包括王树声、田莉、贺灿飞、龙瀛、刘健、林文棋、顾朝林、刘佳燕、杨其静、张杰、陈宇琳、沈振江、宫鹏、谭纵波、吴唯佳、党安荣、杨滔、刘健、林坚、杨旭东、赵鹏军、龙花楼、李先庭、周文生、唐燕、梁鹤年、陆新征、Richard LeGates、黄鹤、宋晔皓、来源、石晓冬、李勇、周政旭、郭璐、方创琳、孙诗萌、周伟奇、李雪草、彭建、梁思思、Chris Hamnett、王娇娥、钟舸、顾朝林等。
欢迎各位继续关注后续“清华规划双周沙龙”。
供稿:夏俊豪,龙 瀛